这个暑期,一张三寸的卡牌成了不少未成年人的“社交密码”。从线下商场里的“专属拆卡座位”到线上的拆卡直播间,卡牌风靡一时,有的孩子花光零花钱购买各种“稀有卡”“典藏卡”,有的孩子甚至偷盗家人钱财购买卡牌……集卡,成了这些孩子的社交名利场。 “集卡成瘾”背后暗藏哪些猫腻?
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高考,已经不是考生个人的事情,而是全家上阵的“奋斗”。6月7日上午9点,2024年高考正式开考。在成都七中林荫校区门口,10岁的小小穿着旗袍,手举“高考必胜”的手绘牌。“专门请了假,来给哥哥加油。
如今,众多父母察觉到自家孩子热衷于收集各类卡片,男孩子大多收集奥特曼卡,女孩子则多以小马宝莉卡为主。实际上,当下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在年少时也有过收集卡片的经历,那时所收集的是水浒卡、三国卡、天龙八部卡等等。
主播手持写有祝福语、表白语的牌子在镜头前拍照或录制短视频这类短视频曾一度在网络上走红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举牌”这一原本充满创意的互动形式已经逐渐变质甚至延伸出一些擦边色情的灰色“交易”写字的牌子变成了身体某些部位正常的祝福语变成了ID或充满性暗示的语言更关键的是拍摄视频的主播群体
前段时间,总台记者调查发现多地存在中小学生买“小马宝莉”卡牌的乱象,有网络商家并未设置购买门槛,导致有些未成年人在网络平台上花费上万元买卡、拆卡。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认为,应加强直播平台和市场监管,而家长也应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一段时间过去了,这些乱象还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