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见习记者 王春燕建立农村养老服务消费引导制度,通过技术手段将相关补贴功能整合到居民社保卡中,老年人持居民社保卡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购买养老服务时即可享受折扣补贴。我们终将老去,一个社会对老年人的服务,最能体现出这个社会的幸福感。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2023年7月,幼童指定监护案及相关财产返还案,历经5个多月终于落下帷幕。在这两起案件中,北京顺义区法院与多部门携手救助,让4岁的睿睿回归了家庭。至亲相继去世,引发监护权之争睿睿出生时,爷爷、奶奶、姥爷已去世多年,父母都是独生子女。
微信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形形色色,好玩的功能,那么今天我依旧给大家分享一下微信中非常好玩的一个功能,这个功能在我们生活中对家长来说帮助还是非常大的,而这个功能呢就是可以远程控制别人的微信,可以设置我们的孩子能看什么不能看什么看多久,对于家长监护孩子非常有作用,具体怎么实现呢,一起来看看!
漫画/高岳调查动机近日,年届92岁的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王淑英向记者袒露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担忧:老伴“走”了,自己又没有儿女,现在行动不便、孤苦一人,余生可以托付给谁?想找个可靠的监护人,来解决其生活、就医、财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是王淑英的当务之急。而这也是不少孤寡老人的共同心声。
央视网消息: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8亿,其中有一部分没有子女或者子女无法履行监护责任,当他们步入高龄或因失能、失智导致民事行为能力减弱的时候,将会遭遇就医、照护以及去世后财产处理、殡葬等诸多的问题与麻烦,谁来监护自己的晚年生活成为他们最大的关切。
子女定居海外或者没有子女,老了谁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把签字的权利给护工,万一对方觊觎老人财产怎么办?如果找不到亲属朋友等个人做监护人,该怎么办?……中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社会关系、家庭模式更加多元,养老问题也日趋复杂,每个成年人都要面临“后半生该如何托付”的问题。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光辉。一桩案,能彰显法治道理。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推出“小案大道理 时代新风尚”栏目,带您一起回顾那些熠熠生辉的“小案”,回味那些蕴含其中的“道理”,共同感受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所弘扬的公平正义正能量。本期为您带来的是一起特殊的老年人宣告行为能力和指定监护人案件。
91岁的虞老太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一些行为常常影响到邻居,因没有监护人签字,养老院、医院都住不进去。作为老太太的外甥女,杭州61岁的胡阿姨很无奈。经律师建议,她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虞老太有过两次婚姻,都未曾生育。
极目新闻记者 张理晶通讯员 黄旭慧父母入狱后孩子无人监护,民政部门申请撤销孩子父母的监护人资格。近日,江汉区法院判决撤销两名幼童父母的监护资格,同时指定江汉区民政局作为监护人。男子吴某和女子程某未婚生育一子一女。去年,二人因刑事犯罪先后被判入狱。
7月22日,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依法宣判了一起申请变更监护人的案件,宣判将一名10岁男孩小阳(化名)的监护人变更为黄埔区民政局。这是《民法典》、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于今年先后实施后,广州法院首例判决由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案件。
原创 林雨佳、陈诗若 上海高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老年人监护问题日益凸显。失智老年人无人监护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如何为失智老年人选择监护人,才能合法、合理、合情?老年人又应如何提前安排自己的养老、监护问题呢?
年近70的陆女士和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通过法定监护,母子俩的晚年生活都有了保障;1950年出生的徐阿姨,儿子在海外照顾不便,通过意定监护,徐阿姨在国内安心养老——无监护人或监护人因客观条件无法履行责任的老年群体,随着闵行区老年人社会监护服务“椿萱计划”的启动,有了解决办法。
闵行区在全市率先发布老年人社会监护服务计划,面向本区和本市采取两大服务模式“椿萱计划”推动老年人监护社会化专业化■截至去年底,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68万余人,占总人口37.4%,其中“纯老家庭”老年人178.3万,独居老人约33.4万,孤老2.58万。
近期,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为方便孕产妇做好居家自我健康监测,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切实解决孕产妇因新冠感染造成的“产检难”问题,根据胎儿在宫内情况实时变化的特点,省妇幼保健院特推出“远程胎心监护租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