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发现迄今最远中性氢星系“中国天眼”夜景(无人机光绘)。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天眼”FAST近期发现了6个距离地球约50亿光年的中性氢星系,这是人类迄今直接探测到的最远的一批中性氢星系。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一套”我国科学家通过发展基于快速折叠算法的搜索方案,系统分析了“中国天眼”FAST公开观测数据,在球状星团M15中发现了两颗长周期脉冲星,揭示球状星团脉冲星演化新路径。该论文日前发表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什么是球状星团?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超900颗新脉冲星,其中FAST优先和重大项目之一的银道面脉冲星巡天项目发现了650余颗脉冲星。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2月12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由国家天文台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快速射电暴(FRB)的搜寻和多波段观测”优先重大项目,最近对银河系内磁星软伽马射线重复暴源SGR1935+2154开展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该天文台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快速射电暴(FRB)的搜寻和多波段观测”优先重大项目开展的研究工作,对银河系内磁星软伽马射线暴源SGR 1935+2154开展多波段观测,揭示了磁星射电辐射与X射线辐射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填补了理解磁星射
“中国天眼”又有新发现了!利用“中国天眼”FAST的丰富数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带领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分析构架“Pincus-Lyaponov相图”,得以量化爆发事件的随机性和混沌性,揭示了快速射电暴的时间-能量表现与地震和太阳耀斑等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差异挑战了快速射电暴的星震起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2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今天,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的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截至2024年11月,有“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的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
来源:新华网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获悉,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900余颗新脉冲星,其中包括120余颗双星脉冲星、170余颗毫秒脉冲星、80颗暗弱的偶发脉冲星,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张泉)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天眼”FAST近期发现了6个距离地球约50亿光年的中性氢星系,这是人类迄今直接探测到的最远的一批中性氢星系。 据介绍,氢是宇宙中最早形成的元素,通常以中性氢形式存在。
11月2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了解到,位于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自调试以来,发现的脉冲星数量突破一千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贡献了脉冲星领域多项重大成果,对于理解脉冲星的形成和演化及检验前沿物理规律等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前沿】光明日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齐芳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天眼”FAST发现一批最遥远中性氢星系样本。该成果10日在国际科学期刊《天体物理通讯》在线发表。氢是宇宙中最早形成的元素,通常以中性氢形式存在。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截至目前,“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超900颗新脉冲星,大多数是世界其他望远镜难以发现的暗弱脉冲星。“中国天眼”目前已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是国际上同时期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
来源:科技日报“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有新发现!利用“中国天眼”的丰富数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带领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分析构架“Pincus-Lyaponov相图”,能够深入刻画宇宙间的神秘爆发信号,有望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
中新网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1月2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天眼”(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宣布,截至2024年11月,“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财联社6月14日电,据《科技日报》14日报道,在启动对地外文明的搜索后,“中国天眼”取得重要进展。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宇宙学与地外文明研究团组中国地外文明搜寻首席科学家张同杰教授透露,其团队使用“中国天眼”发现了几例来自地球之外可能的技术痕迹和地外文明候选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