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明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我们的先人来到这片土地上以后,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代接一代的把汗水洒在这里,才有了现在的家。国家要建设,北方要调水,我们要服从。”这是来自南水北调一批移民的一段话。 淅川移民老乡是多么纯朴,且很具有代表性。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移民大搬迁,如何保存好淹没移民的生产生活民俗实物,挖掘整理移民文化,留住移民的根,是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淅川县成立了移民民俗文物征集办公室,这是一项任务紧急、工作繁重、稍纵即逝,但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他们冒着酷暑。
古时的“籍”与“贯”实为二事:“籍”为役籍,确实该户的身份是居民还是军户;“贯”为乡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居住地。据史料记载:明代的“户役”有80多种,如民户、军户、匠户等等,涉及各行各业。“贯”可以更改,“籍”为世袭,不得更改。
河南淅川老城镇是淅川县老县城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许多人外迁到青海、湖北等地,后又返迁回来,全镇两次以上的搬迁农户占比达90%,很多人被搬穷了、搬怕了,他们对中线工程再移民的未知生活产生了恐惧和不安。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前,这里曾有两个张庄村:一个是滔河乡张庄村,因为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和中线工程丹江大坝加高两次建设,先后6次移民搬迁中,最后一次为中线工程移民,全村1180人于2011年8月25日迁入许昌市襄城县王洛镇成立新建制张庄村;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原副主任于幼军等和移民代表一起参观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淅川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赵鹏慰问移民代表淅川县委副书记、县长赵鹏现场参与魔术表演移民代表祭拜古树演出现场演出现场移民代表在移民纪念碑前寻找自己名字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场景选择远行,是因为胸怀党恩,祈愿
最是动情离故乡,我们始终难忘:2015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感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丹江口市被当地官员称为“中国最悲情的城市”。10月26日上午8时,丹江口水库水位160.5米,湖北丹江口市均县镇老镇三面已被上涨的水包围。因移民安置未谈妥,55岁的均县镇居民明瑞香仍留守在老镇的房屋内。近两年前,均县镇已整体搬迁至6公里外的新镇。明瑞香已不是第一次面临移民搬迁。
□南阳大文化研究院课题组“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作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其中,文化特色相对独特或绝无仅有的资源优势,是南阳最为耀眼的金字招牌,也是南阳最为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