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华盛顿3月24日电 蜜蜂等昆虫在翅膀受到一定损伤后仍能飞行,但人造飞行器往往会因一个小洞而坠毁。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他们设计出一种几厘米长的机器昆虫,能克服一定程度损伤对其中“人造肌肉”的影响,维持飞行能力。
这项研究的标题为《A Cyborg Insect Reveals a Function of a Muscle in Free Flight》,发表在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期刊中。
“昆虫”机器人,身体最长尺寸仅有2厘米,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历时15年,自主研发的微尺寸仿生机器人。置身一堆石块儿之间,“昆虫”机器人行动矫健、穿梭自如。经历了砂石环境的考验,“昆虫”机器人还能挑战什么特殊任务呢?
7月29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靶机供靶团队顺利完成了在甘肃的外场任务,用了两天时间完成了最后的撤收工作。随后,他们收拾着自己本就不多的个人行李,带着晒得黝黑的肤色,在历经多次转乘后,马不停蹄地赶往辽宁省,奔赴下一个试飞场。顶着50摄氏度的高温在试飞现场突围风沙是怎样一种体验?
70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也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重要的贡献。10月10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走进南航,和南航师生一起读懂南航,也读懂中国。
新华社在灾后救援、大型机械装备检修等场景,仿生机器“昆虫”大有可为,业界一直在寻找适配的高效动力系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微型动力技术新突破,并基于此研发出一款仿生“昆虫”,实现了昆虫尺寸(2厘米)机器人的脱线可控爬行。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近日,据央视新闻报道,受蟑螂的启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团队经过长达15年的深入研究,成功自主研发了一款名为“昆虫”的微尺寸仿生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小巧玲珑,体积仅有硬币大小,但其功能却强大到令人惊叹。
仿蝴蝶微型扑翼飞行器、自动跟随智能购物车、多绳驱动飞行机械臂、火星无人直升机……11月2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一届“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在将军路校区体育馆顺利举行。学生们展示了各种充满创意的设计作品,成为十足的“脑力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