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传统尊“劳心”贱“劳力”,孔子在回应“樊迟请学稼”时表示:“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孟子提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江南水乡常熟有个古里村,依山傍水,到处都是密密的桑树林和竹园。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就耸立在一片绿荫翠竹之中。传说,唐代有一铁琴遗物,在高山上抚此琴,可以声闻三十里。另有一把年代更为久远的铜剑。
原标题:让传统的耕读文化回归农村。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化长河中,耕读文化犹如一首清婉美妙的歌谣,从远古悠然传唱而来,不仅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历史的丰赡形象与繁复风貌,而且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古代文人士子的价值理念和人格修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题:塑形铸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新华社记者王立彬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27日公布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并对相关保护和利用工作作出部署。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强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和技术体系,并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战略高度,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家庭篇,为深化推进新时代家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