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
春花次第争妍,春林逐渐茂盛。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撰文:孙秀华“白纻衣鲜紫骝马,清明酌酒梨花下。马蹄一去不复来,梨花又见清明开。”清明时节,燕子飞来,梨花盛开。宋代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梨花“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嫩阴绿树。正是春留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到清明,杜牧诗作《清明》中的酒、牧童和杏花村总会被人念起。何为清明?据《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淮南子·天文训》又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今日清明,邀您一起走进古人的诗词作品,在游春踏青、赏花插柳之中,感受春日之美。乘春处处寻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源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