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晓明这次土耳其发生地震,中国除派出救援队,还提供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对发生地震的叙利亚加快推进粮食援助项目,体现了大国担当。自古以来,安邦睦邻、悲悯苍生的理念早已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民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历来治国安邦者奉行这个道理。
那么,古代爆发灾荒时,古人们都是如何赈灾的呢?诚然,在诸多影视剧中,粥厂几乎成了赈灾标配,一些影视剧里甚至还提到,清代的和珅赈灾时,特意给灾民的粥里加了把沙石,这直接让那些还能吃得起饭的殷实人家不屑于贪污这样的粥,从而保证了这些粥能够发放到真正需要的灾民手中。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粮食产量并不充裕。每当遇到天灾,粮食更是变得极为紧缺,百姓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官府在赈灾时选择了施粥,而非直接发放干粮。这一决策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考量。首要,施粥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粮食资源。
在《清史论丛》《重庆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Plos one、Water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2部。
在中国,灾害历史悠久,经历了许多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风灾等等,面对这些自然灾害,中国古代人民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灾害治理方法和理念,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希望通过这些经验能够为当今社会的灾害防治提供借鉴和启示。
迄今为止,如何应对旱涝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仍是人类社会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就灾害治理而言,中国很早以前就产生了国家干预、综合治理的观念与实践,成为中国5000多年文明得以发展传承的一个重要保障。关于灾害综合治理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晋朝时期有一年闹饥荒时,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吃草根、树皮,晋惠帝司马衷就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这句话也使晋惠帝成为千古笑谈,但没有肉糜吃,为什么不去河里抓虾鱼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