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就对葫芦充满好感,在神话中它是神仙、寿者的标志性法宝;12年来,非遗传承人侯娜痴迷在葫芦上烙画,而她最满意的,要数耗时一个月的“以艺抗疫”作品——“钟南山”和“李兰娟”。以艺抗疫致敬“最可爱的人”走进侯娜的工作室,到处都是葫芦!小的有半个鸡蛋大,大的有半个身子高,而且有些“奇形怪状”“可可爱爱”,让人忍不住感叹:“可真像葫芦王国啊!”一只只大小各异的葫芦上,烙绘着山水人物、句句箴言。在众多葫芦中,河南商报记者一眼就看到了“钟南山”和“李兰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易雪以烙铁为笔,以葫芦为纸,轻巧勾勒间,精致细腻的图案被烙烫而上,再加之渲染上色,形态各异的葫芦上不再局限于黑白,一个个五彩缤纷、造型生动的葫芦烙画作品在“守艺人”臧建手中“栩栩如生”。
邳州烙画葫芦技艺,流布于邳州全境及周边部分区域。主要制作地有运河镇、官湖镇、土山镇等村镇。邳州烙画葫芦始于清代中期,民国中期较为流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渐走向兴盛。现烙画葫芦已成为一种家庭装饰和娱乐观赏的大众化商品。一、材料各种类型、品种的葫芦。
今年以来,潍坊市以“行知潍坊”为品牌,以建设“中国研学旅游名城”为目标,统筹校内和校外育人资源,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升研学实践育人质量,奋力推动中华文化研学旅游示范工作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潍坊葫芦烙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华文化研学游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走进市级非遗工坊滨城区王氏葫芦王书法培训馆,宫廷葫芦、苹果葫芦、鸭梨葫芦、鸡蛋葫芦等错落有致,大者高可半米,小者三五公分,更让人赞叹的是每个葫芦上都烙有经典书法作品,运笔流畅,章法精湛,堪称一绝,这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葫芦书法微烙技艺。
8月28日,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连庄村的阳泉卫明宝葫芦工艺坊有限公司里,负责人荆俊丽手持专用电烙笔,全神贯注地在葫芦上“精雕细琢”。只见她神情专注,目光紧紧“锁”在手中的葫芦上。原来是三天前,荆俊丽接到了一位顾客为亲人订购生日葫芦的订单。时间紧,她正加班加点赶制订单。
来源:【云上河南】新郑市融媒体中心葫芦与“福禄”谐音,有吉祥长寿的寓意,自古以来都深受老百姓喜爱。因此,许多民间手艺人便在葫芦上雕刻烙画,使其成为供人观赏的艺术品。一双巧手、一把刻刀、一个电烙笔,在方寸葫芦上,新村镇孙庄村的王海龙用娴熟的技艺“刻绘”出了天地万物。
葫芦“烙”虎福上加福“红葫芦、绿葫芦、蓝葫芦……这儿的葫芦真漂亮。快看,还有葫芦烙画,花鸟虫鱼都呈现在这小小的葫芦上。”2月11日,在屯留区丰宜镇石泉村的石泉海田园艺术庄园,当看到用丝线挂在空中的各式各样的葫芦时,两名游客欣喜不已。怎样在葫芦上烙画?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2日讯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交流传承,“了不起的手造”文化体验活动拟8月中下旬在市文化馆“山东手造·优选日照”展示体验中心举办。本周六8月24日正式启动首期体验活动。
昨日,记者走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看到,一只威风凛凛的“龙头”蜈蚣风筝蜿蜒盘旋在场馆顶部,足足有40余米长,既能当作装饰展出又能户外放飞,吸引广大市民游客观赏拍照,不仅能让市民感受到美好的新年祝福,同时也能深切体会非遗文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