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陈先生(化名)今年才40多岁,就已经被帕金森病折磨数年,不过他终于不再怕“帕”。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他接受了最新型国产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太好了,感觉自己的人生好像一键重启了!
身体不适时就会去医院检查,用来检查的医疗设备还是很多的,最常用的就是CT还有核磁共振,要是让你选,你选哪一个?而且就算是做了核磁共振也就是患者一个人进里面,还不让家属陪同,真是让家属干着急,这又是为什么?
磁共振成像又被称为核磁共振、核磁、MRI,它是目前临床上较常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它主要是利用较强的外部磁场同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在特定射频脉冲作用时所产生的磁共振现象,再运用专业设备成像的一种身体检查方法。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脑起搏器(DBS)植入手术是治疗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7月4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牛朝诗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蓝牙可感知、可充电、可远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植入手术。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手段而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药物存在“蜜月期”后药效减退的问题因而许多患者和家属感到“压力山大”其实对于这一类患者“脑起搏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邀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捷为大家科普“脑
中新网上海10月17日电 (记者 陈静)通过植入脑起搏器实现神经调控,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性疾病,这不是科幻。今年才40多岁的陈先生(化名)已被帕金森病折磨数年。记者17日获悉,在接受了国产新型脑起搏器(3.
文章来源:思宇医械观察作者:任哲兵正文字数:4290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建议先收藏再看~)无影灯下,一位帕金森女性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她将要接受的手术被称作脑深部电刺激术,虽说是手术,但医生并不会切除她的任何组织,而是仅仅将一根微米级别的电极植入到她的大脑核团之内。
帕金森病是典型的常见的慢性病,其症状繁多,不仅有“抖、僵、慢、走不稳”等运动症状,还存在便秘、抑郁、智能减退、疲劳、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病情逐渐发展会导致患者生活难以自理。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的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7%,目前国内患病总人数约300万。
红网时刻衡阳3月20日讯(通讯员 席海鹏)3月18日,身心饱受帕金森病折磨的肖阿姨终于重获新生,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的治疗下成功完成帕金森病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简称DBS术),开启了湘南地区帕金森病治疗新模式。今年68岁的肖阿姨,已经有8年的帕金森病史。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据了解,我国有超300万帕金森患者。除了常见的抖动、僵直等运动症状外,帕金森病患者同时还会伴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嗅觉减退、认知障碍、感觉异常、尿便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是焦虑和抑郁。
手抖、走路晃、表情僵硬……提起帕金森病,许多人会想到这些症状。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中国帕金森病患者约三百万人,每年新发二十万例以上。帕金森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11日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
“一直困扰我的帕金森病,吃药多年已经没多大效果了,没想到手术后,手和脚都不抖了,还能摆脱轮椅可以自己走路了!”4月18日,来自香港的伍女士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进行开机和调控,开机后,伍女士激动地离开轮椅站了起来,绕着科室走了两圈。这般简单的自主行走,伍女士盼了6年多。
俗称“磁波刀”的“磁共振引导相控聚焦超声”技术,是近年来治疗特发性震颤和震颤主导型帕金森病的新兴方式之一,具有无创、可控、穿透力强等特点。目前,已有一款进口“磁波刀”产品进入我国。4月27日,国产化“磁波刀”系统的研发应用再获突破。
帕金森患者在治疗在脑科学研究的历史上,脑起搏器算是神经调控治疗领域里程碑式技术。给大脑植入脑起搏器的DBS(脑深部电刺激术)技术成为治疗帕金森、特发性震颤等运动功能障碍的主流方法,甚至在植物人促醒这项医学界难题上,脑起搏器植入也有了一席之地。你愿意在脑中植入电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