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黑龙江海林市青岭子村,有村民发现了野生东北虎的痕迹,而且找到了东北虎拖行一只600斤重大黄牛的印迹,待找到黄牛时,这只大黄牛已经被咬死,内脏都已经被掏空。在我们的印象中,老虎是属于典型的大型食肉猛兽,它们不是应该大口吃肉吗?
自然界中有非常多顶级的捕食者,比如狮子和老虎。在狮群中,往往是成年的雌狮在外捕猎,然后将猎物分享给整个家族。一旦猎物被拿下,过不了太久,风卷残云,猎物就被搜刮得干干净净,连骨头都不剩多少了。狮子在咬死猎物之后,基本上就是直接上嘴,开咬开吃了。
进食内脏是唯一的盐分摄入途径盐是我们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如果在炒菜时不加盐,总是给人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似乎吃盐好像是人类的“专属”,事实上盐作为重要的物质是地球上绝大多数动物的必需品,盐作用有许许多多。
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的饮食文化同样也源远流长,不仅孕育了种类繁多、自成体系的美食菜系,更有风味独特的烹饪技艺。然而,在中国纷繁冗杂的饮食文化中,有一个明显于异国的特点,就是中国人普遍都喜欢吃动物的内脏。
我们平时吃的肉类主要就是来源于猪、牛、羊、鸡鸭鹅,显而易见,这些动物都是素食性或是杂食性动物,而一些食肉动物却在餐桌上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身影,除了那些国家级的保护动物,例如老虎、豹子等,或许人们怕把牢底坐穿不敢捕杀吃肉,那对于其他的食肉动物同样是不来电,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在自然界中,“挑食”的动物很难存活,尤其是食肉动物,因为即便是狮群这种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其捕猎成功率也只有27%左右,平均出击五次能成功捕猎一次,而每一次捕猎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捕杀猎物后,它们通常会把猎物吃到只剩骨头。
如果让一个体型相对较小的肉食动物去攻击体型更大的食草动物,从哪里下手更容易得逞?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脖子,因为大型猫科动物就擅长攻击其他动物的脖子。老虎攻击水牛和斑马更喜欢采用锁喉的方式。其实动物最脆弱的地方并不是脖子,而是肛门。
斑鬣狗又被称为“非洲二哥”,在非洲草原上可以和狮子平分秋色。但是提到狮子我们会觉得它们是草原之王,提到斑鬣狗我们总是会轻蔑地将它们称之为“掏肛者”,原因是它们捕猎时总是会选择攻击对方的肛门处,使得猎物在极其痛苦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