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HongKong流行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从蕞早的翻唱欧美英文歌开始,到1974年粤语流行曲兴起,再到八九十年代拿欧美及日文歌曲填上粤语歌词的改编浪潮,直至一批批本土创作人和词曲家的全面爆发,HongKong乐坛呈现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的局面。
【解说】在香港铜锣湾的一栋写字楼中,红胶唱片专属的浑厚细腻透过留声机缓缓流淌,这里是香港唯一一个私人唱片博物馆,馆长邓汉深拥有过百年历史的全球首款留声唱机,也持有两万多张不同年代国家知名巨星的罕有绝版唱片,价值难以估计。
可是谁也不能忘记那里出产过的数不清的唱片,它创造过谭咏麟的销量奇迹,也创造过张学友的销量奇迹,曾经拥有过全港七成的杰出艺人,曾经有过新艺宝、新艺城、丽得这样的庞大子公司,也曾经是日本、东南亚音乐人眼中的香港招牌。
2008年,香港媒体行业权威《明报周刊》评选了“香港乐坛40年40张经典唱片”。入选的唱片,以上世纪70、80年代的唱片数量居多,90年代四大天王中仅有张学友一人入选,而与香港渊源颇深的周华健、王杰居然双双入选。
1984年,香港歌坛进入“老将”退场、“新帅”上位的换代期。许冠杰、关正杰、罗文等老一辈歌手,尽力发挥余热的同时,也在逐渐淡出舞台的“聚光圈”。以谭咏麟为代表的新一代偶像实力歌手,以及所开创的Canto Pop时尚潮流,开始占据了舞台的C位。
前期“唱片公司”巡礼系列的开篇,介绍了台湾滚石唱片,今天转到香港,从EMI开始。其中国公司最早是由1908年法国人乐浜生在上海建立的“柏德洋行”发展而来,1909年开始灌录唱片,1917年设立中国首家唱片制造厂,20年代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唱片公司。
尽管还有陈奕迅在独立支撑,但现在香港流行音乐的式微之势似乎已很难扭转了。我喜欢上流行音乐,是从上世纪的84、85年开始的,虽已过去近40年,但8、90年代香港歌坛的“黄金岁月”,对我们很多70后来说,仍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回顾港乐的历史,197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
华语乐坛最早有“厂牌”概念,是从香港和台北先开始的,而香港作为唱片工业体系最早成型的地区,在厂牌建立和运营上都给内地乐坛以直接乃至深远的影响。早在1990年,罗大佑就在香港成立“音乐工厂”,在一定程度上是滚石唱片的子厂牌。
因为对于音乐发烧友来说,百代唱片几乎可以与现代唱片工业划等号,这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豪门也是唱片行业中最古老的“百年老字号”。旧上海的十里洋场,交际舞池里男男女女搂搂抱抱,撕耳贴面,留声机里放着的是百代唱片出版的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