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格桑玉珍出生在现今拉萨市林周县所在地。当时,她家里八口人蜗居在三十平方米左右的土房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在地上铺一层土砖和厚厚的干草,再用毯子包好,便是一张简陋的床。一家人日出而作,为农奴主种田放牧,劳作到月上树梢是常态。结束一天的劳动,全家人饥肠辘辘,辗转难眠。
本报拉萨3月28日电(记者尕玛多吉、傅强)“由苦到甜仿佛发生在一瞬间,但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眼前这面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纪念日,拉萨市城关区八朗学社区68岁的朗卡卓玛身着节日盛装,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布达拉宫前观看庄严的升旗仪式。
新华社拉萨3月28日电 题:五星红旗下的“新声”——西藏各地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见闻新华社记者李键、陈尚才、王泽昊今年3月28日,是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天,雪域高原各地群众同步开展升国旗、唱国歌等系列活动。
当日,西藏各族各界群众升国旗、唱国歌,载歌载舞,隆重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3月28日,群众在拉萨市宗角禄康公园内跳舞,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3月28日,群众在拉萨市宗角禄康公园内观看文艺演出,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
3月28日,西藏各地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在西藏拉萨、山南、那曲等地,各族各界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28日确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中新网拉萨3月28日电 题:西藏各界代表共话变化与发展 纪念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中新网记者 江飞波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纪念日。当日,农奴、爱国统战人士后代,学生、党外知识分子以及藏传佛教活佛代表等齐聚拉萨,共话变化与发展,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
历史,滚滚向前。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斯曲旺姆的肖像(3月13日,新华社记者丁增尼达摄)。
1959年3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场以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为核心的民主改革在西藏全面展开雪域高原告别旧制度迈入历史新纪元百万农奴得到彻底解放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近日,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访了几位翻身农奴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策划:储国强统
洛桑贡布的肖像(3月27日摄)。洛桑贡布出生于1949年,今年75岁。在洛桑贡布童年的记忆里,家里穷困潦倒、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洛桑贡布一家是鞋匠世家。小时候,每天一睁眼,他就要起床跟着父母和爷爷学做鞋子。农奴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农奴,这似乎是命中注定的。
来源:新华社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颁布命令,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将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历史,滚滚向前。近期,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的幸福生活。这是格桑玉珍的肖像(4月3日摄)。
斯曲旺姆肖像(3月13日摄)。今年85岁的斯曲旺姆,家住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甲根村。斯曲旺姆曾是一名农奴,很小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那时草原上没有医生,得了病只能硬扛。回忆过往时,斯曲旺姆语带哽咽:“扛得过去就能活,扛不过去人就走了。
1944年,普次仁出生于现在的日喀则市白朗县所在地。父亲是“差巴”(为寺庙支差的人),母亲是“堆穷”(农奴的一类),靠务农勉强支付农奴主的房租和田租。全家人租了农奴主的一间土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滴水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