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柏林是 20 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自由的两个概念》一书中呼吁哲学家们离开他们众所周知的扶手椅,走出书斋,参与到纷乱的政治世界中来。柏林最初于 1958 年在牛津大学的就职演讲中发表了这篇文章。
引子 如果人们未曾争议过有关“人生目的”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老祖宗至今安居无扰于 伊甸园中,那么,很难想象这个“齐契利社会与政治理论讲座”(the Chichele Chair of Social and PoticalTheory)要研究些什么。
Hannah Arendt and Isaiah Berlin:Freedom, Politics and Humanity,Kei Hirut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 288pp。
新华社柏林8月7日电专访:应对“独狼”式袭击 欧洲应从根源反思——访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者巴达维新华社记者兰熙 卢成怡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奥托·祖尔政治学院中东政策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艾哈迈德·巴达维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近期对德国安全造成威胁的“独狼”式暴力袭击事件,除加
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1939年撰写《卡尔·马克思》,1944年转向观念史研究。读完叶礼庭的《伯林传》之后更喜欢伯林这个人了,比如他嗜吃零食,在离他的椅子最近的书柜上堆着一大堆巧克力,还有坚果和罐头,坐着的时候身子前倾,右手在那堆罐头里翻来找去,一边说话一边不停地把坚果和巧克力往嘴里扔。
《自由论》的作者以赛亚.伯林是英国继穆勒之后最著名的自由主义学者之一,最近读了他的这部作品。文章比较晦涩难懂,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百度搜索一下,发现相关文章很少,硬着头皮看完之后,总算对“自由”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些许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希望读者有所收获。
富于浪漫精神的后世作家往往会将晚年的卢梭描述为被放逐于天地之间的唐豪瑟式的传奇形象,这位孤独漫步者就像年老而又忧郁的夜莺,在离群索居的寂静森林中用他残余的生命吟唱出凄美的歌曲。但实际上,卢梭在当时的心境远非如此孤高洒脱,而是几乎完全被愤懑焦躁的情绪所支配。
第一节 自由作为一个宇宙论的理念——思辨理性在其使用因果性概念中需要超越的自由依康德之见,知性诸概念所决定的是现象,在现象界中一切事物皆服从自然之法则,其中没有“决定因果关系”的诸条件之绝对综体可被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