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的沈海新兄弟俩在7年前放弃各自工作回乡,当时他们本想流转1000多亩土地做个种粮大户,可到实际耕种时才发现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周边的农机装备比较少,也比较落后,完全满足不了他们机械化种植的需求,于是兄弟俩就掏出家底自己买农机装备,不仅自己方便自己使用,还能服务其他村民,没想到就这样干着干着,兄弟俩成了“田保姆”,耕、种、管、收,凡是庄稼地里的全套服务,他们全都能服务,如今他们光农机的固定资产都有一亿两千多万,年营收达上亿元。
中条山区小山村:林木茂密,鸟语声声,泉水叮咚,山清水秀,风光优美好地方农历新年临近,山村百姓都在干啥?年货置得咋样?近日与影友一起去采风,来到中条山下的一个小山村,林木茂密,鸟语声声,泉水叮咚,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来源:帮女郎帮你忙AHTV】去年,《帮女郎 帮你忙》栏目报道了安徽枞阳县的一位姑娘,叫余青青。她是大学生,放弃大城市里的工作,回到了老家,在枞阳县的江心洲上干起了农活。面对村民们的不理解,她用日复一日的劳作证明,年轻的大学生也可以把地种好,还可以把蔬菜瓜果销往更远的地方。
兄弟姊妹一母同胞,小时聚在一起长大终究要各自另立门户,似乎就是常理,然而世间总有把亲情看过一切的人,这不在山西省中条山区的一个小村中就有这样一户人家,兄弟4人共同拥有20多亩土地,成家不分家,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和谐幸福,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他们和谐相处的秘诀是什么。
3月2日,在禹城市房寺镇昆仑山大街南侧的1000多亩的麦田里,小麦已经返青,长势十分喜人。乡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刘厚鑫与刘厚志两兄弟,正忙碌着利用一台植保四轮打药机,为小麦喷洒除草剂。看到记者来访,他们高兴地打开话匣子。
商水县平店乡东邓店村有一对1998年出生的双胞胎兄弟,哥哥王路明、弟弟王立明,经过4年摸索,他们把农业搞得风生水起,成了人们口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2013年以来,王路明、王立明中考落榜相继踏入社会。
飞防作业准备□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巴富强 通讯员 赵永昌 张永久文/图与许多“争相跳出农门”的农村青年不同,在商水县平店乡东邓店村,有两个1998年出生、逆风而行的双胞胎新农人——哥哥王路明、弟弟王立明,他们合伙承包了860亩土地,把农业搞得风生水起,成了人们口中爱农业、懂技术
38年前,23岁的蒋华只身从四川老家来到昭苏县萨尔阔布乡莫因仓村打工,当他接过陌生男孩胡安太·阿克布西端来的那碗热腾腾的饭时,他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回报他。转眼38年过去了,蒋华不但和胡安太成了最好的兄弟,和整个村的村民也处成了家人。
无人机正在田间施肥 徐梓齐 摄中新网湖州2月28日电(记者 施紫楠)春耕时节,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百亩良田内,一行行垄沟笔直整齐。尚年军与尚小军兄弟俩,正在田边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施肥。“比起人工施肥,用无人机操作省时又省力,1个小时可以施肥50亩。
村里种植山药还是从张龙升那一代人开始的,张龙升介绍说:“我们家是98年开始种植山药,种山药有20多年了,平均一亩地的产量大概是在两吨到三吨,一亩地的收入在1万多块钱,但一直扩大不了种植面积,就是因为种山药特别费人工,不仅费时费工,成品率还不高,5亩地需要将近1万多块钱的人工费。
春华秋实,五谷飘香,物阜民丰。不过,丰收不是天赐,劳动创造价值。好日子是奋斗来的。在湖北襄阳,有这么一个家庭农场,父子三人共同经营,眼下,他们家的粮食迎来了丰收。在湖北襄阳枣阳市兴隆镇中楼村的一块高粱地里,一串串熟透的高粱颗粒饱满。高粱地里,戴着眼镜,指挥收割机的就是新农人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