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桃红当年下乡插队落户的村子叫庞家沟大队,庞家沟的地形就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也是陕北地区最穷的一条穷山沟。陕北高原这个叫庞家沟大队的村子里居住着四十多户人家,这四十多户人家分成了两个生产小队。住在沟口的二十户人家算作一个生产队,叫前队,也叫一队。
那个时候我们才是18岁,响应号召来到了陕西省扶风县黄甫公社的秦村大队、良马大队、王家台大队,同农民同吃同劳动,夏收秋收、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经过了三、四年磨砺,光荣的称号“知识青年”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我们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从这里迈出的。
1969年1月到1972年12月,我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哭泉公社淌泥河大队南湾小队的南梁村插队当知青。宜君县虽然离铜川才几十公里,但是当时是归延安地区管辖的,所以也属于革命老区。“淌泥河”村那时叫做“塔泥河”村,抗日时期,周总理来往于延安与西安之间时曾在这里住过。
转眼就到了1977年的春天,似乎就在转眼间,我来到陕北马家坪大队插队落户已经生活了八年。那年,也是我在马家坪插队落户的最后一年,就是在那最后一年里,我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无辜伤害了一个善良的农村女子。事情的详细经过,听我给大家慢慢讲述。
说起王庆云的名字,当年一起去陕北插队落户的知青朋友们可能感觉有点陌生,要是说起当年的妇女队长“假小子”,大家都很熟悉,还都伸出大拇指来夸赞她。王庆云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当年和她在一起插队的三十二名北京知青,就她一人嫁给了陕北农民,留在了陕北,成了留守知青,至今还生活在陕北农村。
本版两位作者谢侯之、王克明均是当年插队陕北的北京知青,谢侯之现在是身居德国的计算机专家,近些年来他写了回忆陕北插队生活的系列散文,已集成书稿,名为《椿树峁》,书里收入了他传播甚广的《乡学》等文,日前由中华书局出版,出书之前特邀专攻陕北文化的王克明写了篇序言。
我是清华附中的老三届,高中只读了一年,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1969年1月15日,是我记忆最深刻的日子,那天我含泪辞别父母,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知青专列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北京,于18月上午来到了革命老区陕北,最终我们八名北京知青成了延川县刘家沟一队的社员,队部里那两孔破旧的土窑成了我们的临时住所。
五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似乎就在转眼间,我们已经从翩翩少年成了白发老翁。随着时间的流逝,好多往事已模糊在我们的记忆里,可有一件事我却记忆非常深刻,那就是五十五年前在陕北插队落户时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