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猿人复原头像吸引观众驻足观看。赵晓 摄山东博物馆“走近考古”展览30日在山东济南开幕,向观众科普考古学的定义、理论方法、发展历史、工作流程等,解读考古学文化内涵,揭开考古学神秘面纱。记者当天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分为“考古是什么”“考古怎么做”以及“考古做什么”三个部分。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9日讯 全国考古工作会将于7月11-12日在济南召开,系统总结近年来考古工作成效、发展形势和面临问题,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考古学者把海岱地区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文地理区,海岱考古在实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构建山东古代历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4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和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博物馆联合承办的“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山东博物馆隆重开展。
2024年度山东五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莱西市西老庄遗址等入选海岱考古何以“考”出新高度?2月20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阳谷县东张遗址等5个项目入选。
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加拿大友人,肯定非白求恩莫属。然而,有位加拿大人被称为“考古界的白求恩”,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这位加拿大人跟山东关系极为密切,他不但曾在齐鲁大学任教,而且他收藏的甲骨文成为山东博物馆甲骨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就是明义士。
8月6日,参观者在观看甲午沉舰水下考古模拟现场。从8月4日开始,“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山东博物馆举办,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300余件(套)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珍贵文物,以及甲午战争最新史料科研成果。
从1954年成立至今,山东博物馆已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7月25日,山东博物馆将举办盛大的庆祝仪式。70年间,山东博物馆凭借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丰富的藏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闪电新闻推出系列馆史回顾,带您领略其非凡历程。
山东大学博物馆是高校中首批获评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它的主打特色是考古成果。上万件文物绝大多数都是本校考古专业的师生亲手发掘、修复的。在他们心目中,哪些是最精彩的展品?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讲述,于细微中触摸历史脉搏,感悟华夏文明。
2月20日,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揭晓,分别为: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和阳谷县东张遗址。这些遗址缘何获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齐鲁文化密码?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博物馆承办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在山东博物馆5号展馆开幕,展览为期3个月。三星堆铜人面具在山东博物馆陈列展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乔显佳正在参评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的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盐业遗址情况,近日由发掘单位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披露,显示在位于东营市境内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原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以东400米处,曾有一处金元时期制盐作坊,结构完整,规模宏大。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丰厚的文化遗产宛如瑰宝惊艳千年。为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经过组织遴选,确定山东省十大考古研学打卡地,在2024年“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