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为“北京时间”读秒(国家工业遗产)编者按: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长短波授时系统,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大科学装置之一,更是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国之重器”。文明的进阶,离不开时间的助力。
临窗码字到凌晨3时,万籁俱寂,时钟嘀嗒,告诉我们时间稍纵即逝、永不停步:“嘀嗒”一秒,蜂鸟振翅55次,猎豹在草原飞奔28米,地球已绕太阳转了30千米,飞船飞出近8千米,世界上大约4个宝宝出生,人类吃掉超85吨食物,全球消耗石油约15万升…
中新社北京4月14日电 题:元明清的“北京时间”在哪里?——专访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荫心中新社记者 陈杭作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之一,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有“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之称。
在中国,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北京时间”,那么,你知道“北京时间”是怎么确定的吗?在我国古代,古人确定时间的方法,是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
它同格林尼治时间整整相差8小时,即北京时间 = 世界时 + 8小时。中国幅员辽阔,东西横跨5个时区,但全境均采取北京时间,这为日常生活、交通、通讯等带来极大便利,国内活动无需频繁对表调时,利于各地交流合作。
“小时”是每天都得用的概念,我们生活在一天24小时的光阴流转里。既然有“小时”,就有“大时”,这就是中国十二时辰。自汉代以来,我们就根据自然规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还为每个时辰取了美好的名字:夜半、鸡鸣、平旦……诗意盎然了2000多年。
时间,熟悉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处不在。从“立表见影,视影知时”的日晷到“弦轮密运,机巧精妙”的机械钟,再到“量子振荡,稳定精准”的原子钟,乃至被称为“宇宙灯塔,太空时钟”的脉冲星计时系统……纵观人类发展史,计时工具不断更替,计时技术持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