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清水秀的贵州,乡野间深藏着农耕能人。天眼新闻记者马林来到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这里有个“牛耕部落”,保存着侗家人千百年来养牛耕田的传统,层层梯田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牛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贵州日报报刊社生态新闻部聚焦各市州优秀典型做法,讲述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黔东南州立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扎实开展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乡村干部凝聚力、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实战能力,努力锻造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干将、改革闯将、攻坚猛将,为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原标题:“千村千面”展魅力 乡村旅游引客来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钰莹“五一”假期,去乡村旅游成为更多人的新选择。全国乡村旅游数据监测中心显示,节日期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1.72亿,乡村旅游总收入518.17亿元,同比增加分别为8.9%和12.3%。
活动现场9月26日,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黔东南州“村超品牌创新路 乡村振兴催化剂”创业项目荣获乡村振兴专项赛全国二等奖,同时,“村BA流量助推乡村新质生产力”创业项目获得主体赛现代服务全国优秀奖,“牛耕部落——中华农耕文化传承新力量”创业项目、“铅液再生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里,被称为“牛耕部落”。这里的侗族人民户户养牛,以古法牛耕种植生态稻种。层层梯田被山间云雾掩映,天眼新闻记者马林继续探访这里的农业文化。本期Vlog,他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戳本期视频,一起看看是什么!
夏至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是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大地沐浴在极为充沛的太阳辐射下,也就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所说的“昼晷(guǐ)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在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中,以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视为初伏的起始。
来源:【绿色贵州】黎平县是南方28个重点林业县、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507万亩,全县森林面积460万亩,森林覆盖率72.75%。县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州级自然保护区各1个,国有林场5个。
夏雨初晴,万物葳蕤。走进黔东南州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只见夏雨唤醒了房前屋后的新绿,连片的秧苗长势喜人,正为十月的丰收谱写着序曲。“这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我们村家家户户养耕牛,种古老稻谷,颇受消费者喜爱,2023年仅‘有牛米’这一品种就卖了180余万元。
实习记者 | 林柳含编辑 | 汤威1、南麓荟馆推出2024全新春季菜南麓荟馆将“浙江地方风味菜”汇聚于一张菜牌之中,既有结合现代味蕾喜好来还原名菜神韵的大菜出品,也强调将小地方挖掘的传统菜做得更精细化的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