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这里是**银行直贷中心……”“您好,我是**银行信贷顾问……”在这些无法辨别身份、频繁来电的贷款营销中,总能听到对方说“银行备用金”、“利率低至3.*%”或者“月息3厘/2厘”、“随借随还”等关键词。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黄光红近年来,一些非法金融中介在市场中悄然活跃,打着“征信修复”“全额退保”“内幕消息炒股”等诱人旗号招摇撞骗。他们以虚假宣传为手段,巧立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同时还将受害者的个人信息挪作他用,从事各类不法活动。
知道你的姓名、手机号、公司,甚至知道你有无贷款,当电话那头的“某某银行客服”“某某银行专员”热情地询问你想不想了解“某某银行的贷款服务”时,不少人便信以为真,前往浦东某大楼22楼的“签约中心”,签下了含有明显不合理条款的贷款委托服务合同,中介服务费可达到金融机构实际放款金额的14%。
某某银行给你批了大额贷款?别上当!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清链3.0”行动中,对全区19个点位的贷款中介公司开展突击检查,发现12家贷款中介涉嫌虚假宣传,一家存在买卖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号称各大银行客服,背后却是不正规的贷款中介公司,从骚扰电话到短信轰炸,各类金融贷款推销的乱象,一直备受诟病。今天(10月15日)上午,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对全市共计19个点位的贷款中介公司同步开展突击执法,旨在铲除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的灰黑产业链。
五一节前,国家金融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发布信息称,广东监管配合警方集中收网,侦破涉非法贷款中介案件14起,打掉贷款诈骗团伙1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07名,涉及全国8省26市,实现对非法中介、金主、职业背债人、销赃人的全链条打击。
中国消费者报上海讯(记者刘浩)“【工商银行】尊敬的客户,我行可授信予您67.8万元将于10月31日到期,可用于日常消费、房屋装修、生意应急,查利息回1、办理回2、拒收请回复R”。这条以“106”开头的借贷短信真的是工商银行发送的吗?
金融消费专业性强且种类繁多,消费者容易“踩坑”。在2025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涉及车险购买、股票投资等多方面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帮助消费者防“坑”避“雷”,切实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及风险防范意识。
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新华社媒体在官方账号发布了一篇题为《借贷年化利息最高可达400%……这些高利贷陷阱,要小心!》的社会新闻文章。文章揭露了部分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租借、回收购物卡、回收黄金提货券等方式变相放贷,并收取砍头息,部分借款的年化贷款利息高达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