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玉兰,女,1960年9月出生,孟村回族自治县宋庄子乡东姜官屯村村民。她结婚时,婆家还有未成年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三个弟妹都是残疾人。因丈夫需要外出务工,她便担负起照顾弟妹的重任。2015年10月,弟弟突发脑溢血,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她将弟弟接到自己家中亲自照顾。
王桃连正给难以自理的小叔子喂饭 从娘家到婆家,距离不过7里路,生活之路却走得无比艰辛。1991年,庐江县泥河镇泉西村的王桃连,嫁入婆家后几乎没出过村。30多年的时间,她独自挑起照顾残疾小叔的重担。近日,记者来到庐江县,聆听这位最美嫂嫂的动人故事。
二十多年如一日,她用行动诠释着“长嫂如母”的好家风,细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小叔子,她的善行感动邻里,她就是遵义市赤水市白云乡平滩村村民——廖英儒。每天一早,廖英儒便开始忙碌起来,打扫屋子、喂鸡喂羊,帮助小叔子李正贵翻身洗漱,随后,又为他端来热气腾腾的早餐。
李云英,女,1969年6月出生,石家庄市行唐县北河村村民。小叔子因工伤全身瘫痪后,作为嫂子,她毅然肩负起照顾的责任。近30年中,她没有喊过一声苦,将全身瘫痪的小叔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她的事迹被街坊邻里传为佳话。2021年,入选“中国好人榜”。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现代快报讯抚养残疾侄女长大,服侍瘫痪在床的父亲,将小叔、小姑拉扯大并帮他们成家立业……在盐城市滨海县天场镇徐丹村,普通农妇张秀云历经磨难却依然乐观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张秀云用大爱诠释长嫂如母的情怀,用朴实、善良与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文/图 周菁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陈建新萍乡市莲花县湖上乡圳背村村民刘妹连是一名勤劳又善良的平凡农村妇女,作为长嫂,她32年如一日坚持照顾身体瘫痪的小叔子肖忠楼,其感人事迹在萍乡当地被传为佳话,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田泽阳推荐理由照顾瘫痪的小叔子穿衣、洗漱、吃饭、休息、睡觉,是刘俊书每天都要做的事情。48年来,从未间断。现在,刘俊书的两个儿子接过照顾叔叔的接力棒。一家两代人用真情和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东营报道魏爱玲,女,1966年9月出生,群众,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荣庄村村民。今年58岁的魏爱玲,已经悉心照料瘫痪的小叔子16年,从清洗被褥到饮食起居,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用行动践行着长嫂如母、勇于担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群众邻里的一致夸赞。
中新网江西景德镇1月18日电(巫发阳)“张叔,你又把杂物堆在门口了,我给您收拾收拾。”徐大娘一边“埋怨”着张大爷,一边手脚麻利地将散落的瓶瓶罐罐收拾整齐。厨房内,另外三名志愿者正在张罗着做饭,“嫂子”们互相配合,熟练地洗菜拣菜、起锅烧油,不一会儿,几道热气腾腾的菜肴就端上桌来。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在济南市历城区彩石街道办事处,有一位名叫田洪英的75岁农村妇女。她是一位勤劳淳朴、孝老敬亲的好儿媳、好媳妇、好大嫂。嫁到中泉村方祖吉家后,50余年来,她悉心照顾老人,与丈夫相亲相爱、相濡以沫,无怨无悔照顾残疾小叔子。
“我和嫂子亲如姐妹,嫂子离不开我,我会一直守在她身边,把她照顾好。”在“厚道山东人”——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聊城·临清)现场交流活动上,来自聊城的“山东好人”孟献双一番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言语,瞬间打动了现场观众并引发热烈掌声。
中新网山东临清2月23日电 (吕妍 倪群力)“我和嫂子亲如姐妹,嫂子离不开我,我会一直守在她身边,把她照顾好。”在近期举行的“厚道山东人”——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聊城·临清)现场交流活动上,来自聊城的“山东好人”孟献双一番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了现场观众,引发热烈掌声。
曲冬梅,女,1977年12月出生,邹平市韩店镇苏家村村民。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村妇女,她二十一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小叔子,无论遭遇任何的艰难困苦,都无怨无悔。她用粗糙的双手,用柔弱的身肩,撑起了一个不幸的家庭。
周口市太康县的王艳芳,11岁时因患强直性关节炎瘫痪在床,生活失去自理能力。23年前,父母相继去世后,其4个嫂嫂和1个弟媳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她生活起居的重任,为她洗澡、换衣、喂饭…轮流将小姑子悉心地照顾起来。11月29日,王翠英等五妯娌入选11月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