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 一把椅子、一张带隔断的座位、一台学习用电脑或平板,加上一群正在做题的孩子。这是成都某AI自习室的景象,除了在一旁坐着的督学师们,和自助自习室或学生托管班差别不大。但也正是这类AI自习室+督学师的新模式,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涌入10余个品牌。
编者按: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精细化分工,就业灵活性多样性,已经悄然出现在我们身边。收纳师、脱口秀演员、养老护理员、猫咖手作店老板……不知不觉中,生活中多了一些“神秘”的新职业。从业者是什么样的人?平时是如何工作的?对未来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期待?
今年32岁的眭惠千经历过创业失败,也因生活的磨砺有过心情失落,如今她是西藏大学政法学院的一名法学专业在读研究生。2024年4月,她一边读书一边创业,并将租赁的公司用房一大部分拿出来当作免费的共享自习室,这一做法引发媒体关注。眭惠千说,因为自己曾经淋过雨,所以也想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这一排书桌的每个隔断,都如同一个小小的蜂巢,里面伏着一个辛勤的背影,仿佛忘记了午夜的钟声已经敲响。他们曾经是教师、会计、护士、往届毕业生,为着同一个目标而住进这里——全身心地冲刺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学习机负责教书,督导老师负责育人”“用AI代替老师,‘双减’政策下的托管班”……越来越多的AI自习室,在居民区、校园旁悄然出现。有媒体报道称,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7月,全国共计已经开了5万家AI自习室。AI自习室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不过,家长们评价不一。
晚上7点,在武汉市汉阳区梅林都汇社区二楼的共享自习室内,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几乎人手一把尤克里里,手指拨弦声此起彼伏,不时还传来轻快的笑声。在众人的鼓掌声中,尤克里里课程教师汪阔林略显羞涩,拨动琴弦,弹唱起本节课要教授的曲目《新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