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战场似大火燎原,战火蔓延之迅速,危及范围之宽广实属罕见。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在闪电战的攻势下迅速开拓西线战场,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以及法国战线频频告急,其中在德军大举动用闪电战术的同时,海军力量也没有停止下来。
参考消息网6月21日报道据《俄罗斯报》网站6月20日报道,芬兰、挪威和瑞典商定建立军事运输走廊,供北约部队调往俄罗斯边境之用。报道称,这是挪威首相约纳斯·加尔·斯特勒在会见瑞典首相乌尔夫·克里斯特松、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后对外宣布的。
据外媒报道,近日,挪威、瑞典和芬兰商定建设一条贯穿三国北部地区的军事运输走廊,用来保障军事人员和装备快速从挪威港口穿越瑞典,抵达芬兰。此举被外界认为是北约加强北极地区军事存在的新举措。强化军事存在近年来,为强化在北极地区的威慑能力,北约多个国家采取措施加快北极地区军事力量建设。
挪威战役,开始于1940年4月9日,结束于1940年6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为夺取丹麦和挪威于1940年4~6月实施的进攻战役。英法军队优柔寡断,行动迟缓,14日才开始在挪威北部的纳尔维克、中部的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登陆。
尽管卡延德内阁在战争爆发后仍得到信任,议会也认为卡延德政府对苏联强加给芬兰的战争不应负任何责任,但这届政府还是有可能被苏联认为是重开谈判的障碍,所以在12月1日任命了一个新政府,其总理是曾任芬兰银行总裁多年的赖提,14个阁员中包括4名农民党人、4名社会民主党人、两个保守党人和两个瑞典人民党人。
1945年5月,柏林硝烟未散,纳粹德国迎来覆灭的时刻。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希特勒在最终失败前,仍将40万精锐德军“冻结”在挪威,从未试图召回这支几乎未受战火摧残的后备力量。为什么希特勒会做出这样匪夷所思的决定?挪威,这片被战火擦边而过的北欧土地,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战略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