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节,又到赏月时。我常想,古人崇拜天地日月,祭天、祭地、祭日、祭月。可是为什么祭祀天、地、日都没有留下节日,唯独祭月留下了千古相传的中秋节?为什么一年四季单单选在秋季祭月?这可真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我对百度来的电脑资料历来不甚信任。为什么?
□作者 李学朴农历六月初六,恰值小暑和大暑之间,正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一天古时也叫天贶节,天贶是天赐的意思。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到泰山岱庙封禅祭天,岱庙的正殿就叫贶殿,后来成为历代皇帝朝拜、封禅之处,表示受命于天。
四时悲喜,匆匆百年——评高诵芬《山居杂忆》文丨张觅故人远去,四时悲喜。山河动荡,匆匆百年。这是写在《山居杂忆》封面上的四句话,而这的确是书中内容的凝聚与投射。翻开书页,便有岁月沉香从字里行间缓缓拂来。本书的作者高诵芬是一位从未进过正式学堂的老妇人。
编者按:本文为《王振忠说门簿》的上篇,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都由作者提供。“门簿”之设置,原本是传统政治体制中严防奔竞干谒的一种制度设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不仅在许多场合成了一种摆设,而且,一般民众的年节习俗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编者按:“回家过年”,始终是让中国人心心念念的大事儿。首个“非遗版”春节来临,澎湃评论部继续推出夜读特别策划《春节的8个晚上》,邀请东西南北中代表性省份作者,介绍当地特色年俗,记录传统中国节的浪漫与美好。
每天晚上离开书房,对于我都是一次依依难舍地告别。我会用目光巡视一遍摆满各种书籍的书架,巡视一遍堆在地上无处安放的书籍,目光所及,偶尔看到一本从未读过的旧书,还会拿在手里翻阅一下、摩挲一会,看看扉页上记下的购书时间和地点,回想购买这本书时的情境。
《春节》萧放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笔者《春节》一书,交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付梓。书中所涉,大致可分为丰收祭与新岁首、春节的演变、春节习俗深描、海外过春节四个篇章。成书之后,再次翻阅,发现书中所引诗文颇多。在诗与文的互证中,一个积蕴厚重、传之久远、情感富集的春节,逐渐显影。
今天(7月7日)是第十四届江苏书展的第三天,“典籍里的苏州——共读《苏州全书》之雕版体验”活动在书香苏州馆举行,丰富的体验环节让来自张家港的小记者来了一场沉浸式阅读《苏州全书》、穿越千年之旅。活动中,小记者们参观了书香苏州馆。
整理乡邦文献,传承文化根脉。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新时代古籍工作的主要目标,其中明确要求“加强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在江苏,大江南北的多座历史文化名城或正在编纂,或已经完成各自区域内的地方文献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