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王昊昊6月21日至24日,第4届亚热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长沙召开。曾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的湖南,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相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适合农业生产。然而,这里同样面临农业生产效益偏低、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
本文作者自小就喜欢听收音机里的评书节目,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电视,虽然有报纸,但不管是人民日报或者是湖北日报还是长江日报,到了读者手上已经是十天半月之后了,收音机是一个家庭中了解世界新鲜事物的唯一途径。
“楚”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符号长期存在于古代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但是究竟哪里是真正的楚地,在中国历史中总有不同的诠释。比如今天的湖北别称是荆楚,而长沙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似乎也将湖南与楚紧密相连。
(本文根据司马南老师视频节目整理,内容有删改)上篇文章我跟各位简要说了黑龙江一个省养十个省。全国五个产粮大省,黑龙江排在第一,黑龙江贡献最大,其粮食自给率达600%,地位无可替代。如果单从粮食的角度看问题,黑龙江的GDP很可能是被低估了。
湖南平江杜甫祠堂 资料图片湖南汨罗屈原塑像 资料图片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深沉而宏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巨人。长江也是一条具有永不衰竭的航运能力的黄金水道,因其一水之便,一代代诗人和作家行走于江水之上,以诗词和华章沿途点亮这道大江,让它放射出万古不灭的奇光异彩。
从燃起文明星火的史前文化,到熠熠生辉的金属之路;从楚文化北上问鼎中原,到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荆楚大地自古以来抒写着灿烂历史长河中的恢弘篇章。过去一年,湖北中青年考古工作者持续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深入探寻楚地人类社会的点滴遗存。
中古时期的长江与黄河一起哺育了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和北方粟作文化两大亚文化圈,稻作与粟作亚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支撑了东亚文化圈的内部大循环,持续稳定地推进农耕文明形态达到人类社会的极高水准,中华文化所固有的“江河互济”特征,避免了其他古老文明的“内卷化”陷阱,并形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
以往读史书,往往听到两个相近的说法,“苏湖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一开始总以为是一个意思的两种相近表述,然而当翻阅史料,爬梳过往,才发现两个说法间隐藏了一个影响了近古、近代到当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密码。
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对金作战的失败,汉人丢掉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这其中包括大部分开发成熟的耕地。这个时候,决定了中华皇朝开拓行为的因素就不是外部因素了,至少不是以外因为主,而更多的是内部的保守思想占了主导地位: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大陆民族,安土重迁,几千年来的民族习惯就是在自己眼界之内要土地,平原开荒和林地开荒占决定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