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正在编筐老人编织完成的筐子大众网东营10月11日讯(记者 李欣 吴业昌)今年68岁的张新山是垦利县胜坨镇人,从小爱好编织,退休以后没事就在家编东西。在张大爷家中随处可见他自己编的元宝筐、碟子、馒头筐等等,既美观又实用,让不少亲朋好友赞不绝口。
几根纤细的柳条,在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变成一只精致的小葫芦。在69岁的柳编大师杨进邦手里,从数十米长的巨龙,到三四厘米的“小玩意”,都可以用柳条编出来。柳编作为一项传统技艺历史悠久,过去常用在生产生活中,如柳编筐、篓、簸箕等物件。
对于临沭县曹庄镇马庄村的村民来说,编筐就相当于他们的第二职业。基本上,只要忙完地里的活计,他们就会在院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柳条拿出来,开始动手忙活。村里的妇女坐在38号院里编柳编。虽然柳编这门手艺,没能让村里的老少爷们大富大贵,但却让老人和妇女补贴了不少家用。
“这篮子是柳编的,插上小雏菊,放在家里特别文艺。”12月24日晚上,在淅川县大石桥乡东湾村的柳编工艺品展厅里,该乡副乡长刘相源化身主播,推介着村里的柳编产品,一会儿就接了好几笔订单。“别看这篮子小,可是我们致富的‘大法宝’。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全国有三大柳编生产基地, 山东,河南 ,安徽。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
阿若让妻子试背柳条筐。图②:阿若用宽厚柳片制作柳条筐的骨架。阿若在制作柳条筐。阿若在检查已编好的柳条筐。墨竹工卡县扎雪乡格老窝村柳编制品样品展示。装满青稞等吉祥物的柳编制品。阿若向记者介绍柳筐编织工序。
淅川境内编制箩筐、草毯、箩头、簸箕等用荆条,白蜡条、紫穗槐、柳条等。条子不去皮谓之黑条,多用于编生产用具。去皮的谓之白条,多用于编条子筐、簸箕等器物。先把条子放在水中浸泡数天,捞出粗条作经,细条作纬,扎底握边拿檐便成。手艺好的,所编的笸箩或筐条子之间的缝隙密到盛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