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鸣/文 郑芮/摄)剧作家曹禺的《雷雨》被视为“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基石”,自1935年首次登台以来,该剧目已上演过多个版本,不仅有话剧、电影、电视剧,还有京剧、黄梅戏、评弹、芭蕾舞……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让几代中国人都深受这部作品的影响。
《雷雨》从其诞生到曹禺去世, 先后被《文学季刊》、文化生活出版社、开明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十月文艺出版社等机构出版发行。目前北京大学学术团队正在进行新版《曹禺全集》的编辑。这部“全集”以学术标准,全面体现曹禺各剧作的历史变迁。
随后,每个角色以各自的方式登场,将个人理解带入情境,让人们在87年前诞生的《雷雨》剧本中看人性、看命运、看历史、看现实、看自己。熟悉《如梦之梦》的观众,定不会陌生于“连台戏”,此次由法国著名戏剧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担纲导演,将曹禺经典《雷雨》与同为剧作家的女儿万方编剧的《雷雨·后》制作成连台戏,父女两代的跨时空对话与中西文化背景的跨文化碰撞,让该剧模糊了时间与空间。
一票难求的央华版《如梦之梦》将在深圳上演。4月20日,彩排前,央华版《如梦之梦》主创见面分享会在深圳保利剧院举行,而他们也同时是连台戏《雷雨》《雷雨·后》的主创。三剧复排导演张瑞、演员孔维、李宗雷、罗永娟 、 任薪橦等出席见面会。
小学课文《雷雨》出现在二年级下册中。这样的课文,出现在教科书中,实在要叫人刮目相看。整个课文以白描的笔法,如实地描写了雷雨前后的各种典型的自然特征,既有宏观的气象,也有具体的细节,这些宏观与细微的揭示,涉入到雷雨来到之后的整个流程之中,呈现出互动的、微妙的但显然是可见可观的变化,整个课文就是如此真实、不厌其详、无微不至地交代了一场雷雨带来的最典型的物候变化与人心应对。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连台戏《雷雨》《雷雨·后》将于12月5日在海口开启全国巡演。剧作家万方20日在京介绍,《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多把原来遥相呼应的“序幕”和“尾声”删掉了——年老的周朴园在精神病院探望蘩漪和侍萍两个疯女子,是发生在“那一夜”十几年后的事,而正是“序幕”和“尾声”让她产生了续写《雷雨》的想法。“《雷雨·后》正是从序幕和尾声的年代开始。
编者按:李六乙导演作品话剧《雷雨》,此前于2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后于3月5日至9日,在香港艺术节上演。两次演出,作品因改编和表演等因素,口碑呈现两极分化,喜欢者赞其“先锋”“超前”,批评者则愤怒其“毁经典”。澎湃新闻·上海文艺特约两位作者从不同维度对本作进行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