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意拳,桩功的千古不传之秘!”亲爱的武者:如果你想学点形意拳桩功秘不外传的真东西,那么下面的文章,将让你如获至宝!原因很简单。桩法之学,在昔日即使在门内也是秘传!自上世纪一代宗师王芗斋教人以桩法疗疾,这种源自道家性命双修法理的绝学心法、才渐为世所知。
“ 练形意拳首要在形,形体动作的规范是真正的不传之秘,只有将形的精微练对,才能练出整劲,其次在意,意来自于形又引导形,需将意落于实处,尚云祥所传形意拳是五行拳和五行刀枪棍棒配套来的,练五行拳中必练五行刀,以体会意并将此用于五行拳的锻炼,可很快求得形与意而得整劲!
周身大筋的挑起,并不只是凭身体的感觉,而是明显的呈现于体表,手能触摸得到,肉眼也能观察得到。以前,芗翁著名弟子张恩桐背侧大筋高高挑起,连走路时两手都是往外张开的,他的腿一绷劲,腿上筋立即腾了起来,跟钢筋似的。
王芗斋(1885-1963)王芗斋,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河北深县人。拳学宗师,意拳(大成拳)创始人。1885年农历10月29日,王芗斋出生于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其祖父在本县一商肆中管帐。
广大意拳爱好者,都拜读过有关王芗斋老先生拳学历史及拳论,而每位意拳名家所著有关意拳书籍,头版头条都载登王芗斋老先生像片及墨宝,其中有一条老先生墨宝所著内容:“内虚灵,外挺拔,舒得力为基本不动的原则,更以刚柔、虚实、动静、紧松同时起参互错宗作用”的言论。
习学意拳,不尽在年限之长短,与功夫之深浅和体质之强弱,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要在于有无真实笃诚之力,如有此种笃诚之力,又能运用立体发力之方法,则于拳道就不难升堂入室,然于学者,平日亦须用此发力方法将本能活力加以训练,否则,亦不成功夫。
如果没有意念诱导,桩法训练就流于盲目,而脱离肢体训练,“用意”说是空想,但如果“用意”太过,非但起不到养生健身作用,而且流弊丛生,常有一些初学者,甚至有过一段练习经历的人,由于没有掌握好“用意”的尺度,因而出现了头疼的现象。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未及细考,印象最深的是出于王芗斋先生的《大成拳论》。如果没有练过传统武术,对以上的解释绝对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传武和中医一样,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当中首先需要把语言“通俗化”,简单地说就是说人话。让学员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在传武教学过程当中“说人话”这种简单的要求最不受重视,许多先生觉得“学生学不会是悟性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