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新闻网】(本报记者 王苒宇)大篷车上,大幕拉开,锣鼓、提琴、唢呐齐鸣,一曲提琴戏正式开演。演出时长120多分钟,演员声情并茂,观众人山人海、如痴如醉……这是10月12日晚,记者在崇阳县高枧乡桃花村桃花洞村湾看到的一幕。
流行在崇阳地区的“提琴戏”被称为“崇阳提琴戏”。提琴戏是通城、崇阳两县人民最感亲切的家乡戏,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岳阳花鼓)为主调,融合湖南长沙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阳本地山歌、民间道教音乐。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文/本报记者 陈希子 图/记者 陈红菊提琴戏,作为崇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崇阳县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审美趣味。日前,崇阳县提琴戏人才培训班在柃蜜小镇开班。崇阳职校提琴戏特色学校学生、提琴戏民营院团成员、提琴戏爱好者等参加培训。
此提琴非西洋小提琴文/本报记者胡义华 实习生刘念 邓衡梦 图/通讯员蔡亚君每天都有戏看,一年365天不间断。崇阳县提琴戏,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的一枝奇葩。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至少有100多个社团,3000多名专业农民提琴戏演员,这还不算业余的。
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通讯员陈国清 张奎煌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进一步推动“戏曲进校园”工作,10月16日下午,湖北崇阳职校在工匠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崇阳提琴戏特长班开班仪式。
崇阳西汉时期建县,当时的县名“下隽”,就源自这片土地的母亲河——隽水。包括隽水在内,崇阳县分布着数十条大大小小的溪流。北宋时期,根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因境内“诸山崇聚”,更名为“崇阳”,一直沿用至今。建于金城山上的书院名为山谷书院,取自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别号“山谷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