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抟力农战”的利途,原本社会上游离、涣散的力集和资源逐渐集中到君主手上,民众也开始习惯围绕君主的意志运转,国家在严谨周密的规划基础上迅速富强起来,这背后,离不开商鞅为秦国打下的法治基础,以及富于中央集权优势的郡县制度。先秦时代,法家出了三位大师级的人物,商鞅、申不害和慎道。
作者:贾坤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说到先秦法家,人们可能会立即想到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等人。然而,这并非先秦本来就有的认识,而是出自《汉书·艺文志》。事实上,先秦并无法家学派之类的说法,商鞅、韩非等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法家”——“法家”是后世建构起来的学派概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再有智慧的人治国,也不如用法治国好,这是法家的观点。《韩非子·难三》里讲过一个故事,说郑国的名臣子产早晨出门,路过居民区时,听见妇女的哭泣声。子产示意车夫停车,仔细听了一会儿,派官吏把那个妇女捉来审问,断定她就是亲手绞死丈夫的人。
申不害辅佐韩昭侯,为相10馀年间全力推行“术”治,重点在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按照官员的能力授予官职,赏罚分明,使国家长期维持安定,军队强大,从而一改之前诸侯随意侵伐韩国的情况,出现了“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的大好局面。
战国时期,列强混战,各国都想同样是变法,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系列改革,让秦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时期的申不害也在韩国进行变法,推行“术”治,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却最终失败。为什么商鞅成功了,申不害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