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读《滕王阁序》,感觉就是一堆华丽辞藻的堆砌,很难深入进去、产生共鸣;而现在再读这篇古文,感受则完全不同。当时的王勃大概也就二十七、八岁,能在一次登阁聚会中,临场发挥,在最难文体的约束之下,引用46个典故,写出这天下第一骈文,实则令人惊叹。
他6岁出口成章,9岁时候就能给汉书的注释,挑出错误的注解,简直是神童啊,史无前,15岁宰相把他推荐给朝廷,17岁就成了朝廷最小的命官,17岁呀,在你还想着怎么跟老爸老妈那,骗钱买装备,买品牌鞋子的时候,人家王勃已经和皇上大臣们一起讨论民生了,还任职为皇子的伴读,他一时风光无限,成了当红炸子鸡,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小时候读《滕王阁序》,摇头晃脑,看到的都是美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时读《滕王阁序》,信誓旦旦,每一句都是励志故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过了中年,细细品读,发现太多的人生无奈,世事无常,从来都没有什么圆满。
有朋友催更,虽碎银几两,但公务缠身,实在抽不时间弄,接下来争取加快速度。《滕王阁序》的第四段,王勃的视角从第三段的俯视转为仰视,用几句描述了一下大家在滕王阁聚会的场景,主要是讲王勃遥望天空时引起的人生感慨。第四段原文: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篇传世佳作,全文辞藻华美、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滨,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因滕王李元婴得名。高宗时期,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
滕王阁序之逐句对译及生词注音释义冯跃峰【引言】回想我的中学年代,语文课本以伟人语录居多,余则是鲁迅作品和相关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字,古代经典几乎难以遇见。青年时期考入大学研修数学专业,与文学经典更是无缘。直至现在的网络时代,才有幸拜读《滕王阁序》,顿觉如饮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