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知青歌曲中,《南京知青之歌》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南京知青之歌》反映了南京知青下乡之初,万分复杂的心情。它是当时社会思潮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广阔的社会心理背景。它曲折地流露出生活被剥夺,对命运的无奈,生命活力被钳制,以及由此导致的失落、压抑、迷茫和幻灭感。
8月8日,9名当年在阿勒台嘎查下乡的知青,带着对草原的深深眷恋,相约重返故土,旧地重游。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批知青离开繁花似锦的大城市,插队落户阿勒台嘎查,与当地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草原的建设发展付出了青春和汗水。
在广袤的内蒙古乌审草原上,蕴藏着一段相隔半个世纪、跨越三代人的感人故事。1968年,武冰、孙惠山等南京知青来到了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布日都大队插队落户。他们遭遇了语言障碍、生活技能不足等多重困难。在热情善良的牧民巴音孟克、斯日吉宁布夫妇等人的帮助下,很快融入当地生活。
南京知青纪念馆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侯冲社区,这座占地3300多平方米的庭院全部由青砖黑瓦打造,模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筑风格,是一座以知青为主轴,体现知青文化、生活、民俗主题的庭院式纪念馆,中央是一块知青自留地和一座按照小茅屋实物还原的知青之家。
本文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9月5日11版,作者:佚名,原题为:《对牛弹琴,“弹”出知青无瑕情恋》1970年,我在农村插队,接受“再教育”。那时的我年轻,不知道累,每晚收工后,还看看书、拉拉琴,在自制的油灯下看书,眼睛好累,于是我便索性拉琴,以娱聊寂。初学琴,不成曲调。
近日,20名南京知青,怀着眷恋之情,带着对第二故乡父老乡亲的挂念,来到了他们曾经共同学习、生活、奋斗过的地方--南京市高淳区古柏街道古柏村段曲头自然村,寻找在阔别了46年之久昔日的“亲人”,重温当年难忘的知青生活和记忆,共叙多年知青情怀,感受“第二故乡”的新变化,共话如今美好生活。
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主演李泓良又一次与导演康洪雷合作。2006年,李泓良因出演《士兵突击》中的马小帅一角正式进入演艺圈。之后,他接连出演了康洪雷执导的电视剧《推拿》《我的团长我的团》《我们的法兰西岁月》,逐渐打开戏路。
屠新宁因精神病发作冻死在戈壁滩骏马在戈壁滩急速飞奔,扬起阵阵沙尘。马车班的知青骑手们焦急地四方奔走,他们穿过胡杨树,跨过测量河下游的小溪-,越过远处的红柳、沙丘,在寻找失踪的战友——屠新宁。他是我们南京知青听从祖国的召喚,报名来到新疆厍车种羊场成为一名农垦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