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不再被狐狸骗了?》,[日]内山节著,熊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10月版,176页,38.00元一在开始阅读本书前,善于思考的读者不妨提出一个镜像式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不再被狐狸骗了?
文/江隐龙虽然尾兽是由《火影忍者》架空创作的一系列怪物,但二尾又旅却是日本神话中“真实存在”的怪物:猫又。猫又的历史之久远并不亚于狸,《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中便曾记载着一只猫死后产下的胎儿变身成人的怪谈。
走在午后洒满阳光的街上,总会看到正在懒洋洋晒着太阳的猫咪身影。身旁人来人往,它只顾睡自己的觉,四肢随意地摊开,尾巴悠闲地甩动着,时不时打个慵懒的哈欠,像一团融化的奶油。猫咪的一举一动都带着几分傲慢的优雅,它似乎知道自己是这个小天地的主宰,万物都得围绕它的节奏来运转。
文史作家马陈兵自诩“猫民代表”,写猫画猫如人,抒发多于白描,新作《猫民十记》讲述了他与猫相伴廿载的生活和思考。对马陈兵来说,猫不仅是写文作画的对象和主题,更给他带来超越物种、联结命运的复杂情感,而书中关于猫的诸多历史考证,揭示了猫与人类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山海经·南山经》中写道:再往东四百里,是座亶爰山,山间多水流,没有花草树木,不能攀登上去。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长着像人一样的长头发,名称是类,一身具有雄雌两种性器官,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
在宋代,时代精神逐渐内敛,士人心态追求宁静安逸,社会审美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感官享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转变体现了更为细腻的审美追求。“于是那深庭小院里的娇小动物——猫,便成为帝王将相、达官显宦、文人墨客和市井俗人的宠物”。
长久以来,中国文化中的狮子是一种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特殊存在。随着东汉以来佛教的传播,狮子身为佛教护法的瑞兽形象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狮子文化,不仅以狮子为造型的民间艺术琳琅满目,而且在文学家笔下还演绎出河东狮吼的千古趣闻,并进一步衍生出吃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