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0日晚,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金石文献古器物研究中心主办的“古物与艺术史系列讲座”在线上举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沙武田教授受邀以《洞窟空间图像:莫高窟第400窟西夏藻井凤首龙身图案探微》为题展开演讲。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敦煌西夏石窟的历史面貌与独特贡献敦煌石窟发展到西夏时期,呈现多元艺术并行的新面貌。保存在敦煌石窟中的西夏壁画艺术,与黑水城艺术品的主体部分同属于西夏的作品,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和认识西夏历史与艺术的“双璧”,是记录西夏王朝的珍贵“形象历史”。
敦煌地处丝路要冲,在历史时期占据西部边陲要地,作为阳关、玉门关“两关”的文化符号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文化交汇特征,使得敦煌的历史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尤其表现在区域历史特性方面,有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历史条件和相应的历史积淀。
敦煌壁画临摹1.尸毗王本生故事(局部)莫高窟第275窟 北凉275窟壁画有饿鹰逐鸽,鸽子向尸毗王求救。饿鹰提出,只要得到和鸽子体重相等的肉即可。尸毗王割取自己身上的肉救鸽,可割肉将尽,其重犹不足一鸽,最后举身坐到秤盘内。2.
从2008年初中国美术馆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到2021年9月“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再到今年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推出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敦煌石窟的故事总是能够拨动中国人的心弦,成为最受关注的展览。
近日,“敦煌美学与世界的连接”敦煌壁画数字艺术大型公益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面向公众开放。展览首次把莫高窟洞窟1∶1等身比例原样数字化洞窟从遥远的敦煌鸣沙山脉“搬”到深圳,真实地再现敦煌艺术的神韵。该展持续至11月22日,并向公众提供义务讲解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