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上,各种火炮成为了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德国的一款150毫米K 16火炮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强大的威力,成为了反炮兵战火炮中的佼佼者。这款火炮不仅射程远、威力大,而且在其设计和使用上,也体现出了德国军事工业的精湛技艺。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实施了在东西两条战线作战的施里芬计划。1914年8月下旬开始,德军在巴黎地区集结了44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法军则集结了56个步兵师以及9个骑兵师,再加上英国军队的配合,英法联军与德军在马恩河一线爆发大战,这场战役共持续了13天,德军的进攻被英法联军打退,施里芬计划宣告失败。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张润晨编辑|t引言一战的德国到底经历了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直在赢,一直在赢,但是就是始终都无法获得战争的胜利。
1918年年初,苏俄在德军打击下被迫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德国终于不用在两线作战了。但是,之前的日德兰海战没有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陆地上堑壕战日复一日的对峙,德国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美国也在这个时候宣布参战加入对同盟国的打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中国舆论界的领袖们纷纷预测德国会取得胜利。陈世宜于1914年9月以笔名“匪石”在《时报》撰文,感叹德国建国“不过四十年,而进步之速如此,其前途宁有涯哉”,并比较俄、英、法、德四国,认为,俄法两国的霸业已经是历史的陈迹,“今所争雄于欧洲大陆者,厥惟英德两国之相持不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