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兼评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现实主义理论的方法差异》,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12期,张萍、陈茜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田野调查,英文名为field work或field research,中文又译作“田野作业”或“田野工作”。田野调查在应用之初,是西方殖民海外扩张的一部分,后被人类学家用于了解“异文化”,特别是没有文字与历史记载的民族与部落。
《国际关系前沿》是国政学人学术共同体发起创办的电子刊物,旨在述介国际关系领域具有开创性、前沿性、学理性、实证性、思辨性的研究成果,梳理国际关系领域主要期刊新近发表的学术成果,以此搭建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便捷窗口。
来源:Ünver H A. “Computation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at can programming, coding and internet research do for the discipline,” All Azimuth: A Journal of Foreign Policy and Peace, Vol. 8, No. 2, 2019, pp. 157-182.
作者:翟韬(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国际关系史(外交史)研究是现代史学的一个分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所发展,在当今时代成长为蔚为大观的研究分支领域,与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研究)也多有交叉和对话。国际关系史主要研究时段聚焦在近现代,尤其是20世纪。
《国际关系前沿》是国政学人学术共同体发起创办的电子刊物,旨在述介国际关系领域具有开创性、前沿性、学理性、实证性、思辨性的研究成果,梳理国际关系领域主要期刊新近发表的学术成果,以此搭建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便捷窗口。
国际关系研究源远流长,但就学科建制而言,国际关系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过百余年而已。然而,国际关系研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困顿、国际关系研究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不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伴随ChatGPT、Kimi等大语言模型的诞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剧烈颠覆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工作习惯以及信息法则。在此背景下,大语言模型对于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冲击成为重要议题。
作者:周灏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中的情绪研究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先驱学者的推动下,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依然在事关情绪研究的核心议题方面存在诸多困惑,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作者:白云真(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不断积累形成的实践智慧结晶,可以明道治世。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要吸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优秀成果,更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李少军教授的《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六版)于2024年再版,这本书依旧是国关学人的启蒙之作。笔者初识此书,早在高中时期,在家乡的新华书店中,那时它不过是家乡书店中一本普通的“课外读物”,陪伴我度过了高考前的闲暇时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国际关系中的差异问题》,纳伊姆·伊纳亚图拉、戴维·布莱尼著,曾向红、杨双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在多元价值共融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凝聚各主权国家间的共识已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议题。
作者:刘孟强(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研究员)冷战结束后,不确定性成为时代的主题标签。如何理解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应对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同时,不确定性概念也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指标”,众多理论以解释、解决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为目标。
作者:金新(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亚欧研究中心研究员)20世纪后期以来,“空间转向”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颇具影响的理论潮流,“空间”概念被问题化并成为研究焦点。当前,空间理论已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范式,对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东南网1月13日讯(本网记者 李行云)国际关系领域引入“人”的视角后,对诸如国家、和平、战争、国际体系等国际关系议题将得出一些新的看法。今日,“述学·咨政——第15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展播”第八期《人、国家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路径》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