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易弋力当代人的安全感,来自满格的手机电量。为了应对出门在外手机没电“寸步难行”的尴尬情况,共享充电宝逐渐普及,遍布大街小巷。然而,无故扣费、归还难、充电慢、价格贵等问题逐渐显现,被网友戏称为“钱包刺客”。
8月30日,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官方网站获悉,哈啰、青桔、美团、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8个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经过两个多月的积极整改,取得成效,其中,共享充电宝行业价格整体小幅回落,目前各品牌平均价格为2.2~3.3元/小时。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东一女子发布视频吐槽,借了一个“来电”的共享充电宝,归还时,跑了50多公里,都没能找到一个有空余插槽的机器。一怒之下,砸了充电宝。此事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女子“怒砸”充电宝的行为稍显不理智,但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网友都表示出同情和理解。
来源:中国经济网杭州的黄女士打进我们栏目热线,她表示,她之前有和小电充电宝合作的经历。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她发现对方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她认为对方这样的情况属于欺诈,希望我们能来帮忙维权。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一起来了解。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12月8日,共享充电宝小电发布声明称,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了“三类共享充电宝可能被植入木马”的警方提示内容。小电共享充电宝在设计上充分注重对用户隐私数据的保护。在硬件层面,小电充电宝内部线路不含有数据传输线,仅以电源线提供充电功能。
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12月15日,“共享充电宝可能会利用数据线对用户实时监听”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一直以来,共享充电宝都存在着一个安全隐患问题,那就是窃取用户的个人隐私。15日下午,怪兽充电、来电、小电均向封面新闻回应:向市场投放的充电宝不具备任何与被充电设备传输信息的功能。
福州的徐先生向FM全媒体《维权超给力》爆料,他买了一个“小电”共享充电宝,回到家后竟然找不到给充电宝充电的口,以为需要放置在租借点共享充电基座才能充电,没想到自己这一放却再也取不出来了,这糟心事让徐先生非常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