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日寇飞机狂轰滥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河南郑州一带的回民,不堪日寇侵扰,携家带眷,背井离乡,结伴逃难来陕。西安时为大后方,又当西北要冲,商业集中,市面繁荣,逃难者多在火车站南北“抢码头”,经营小本生意或打短工谋生。
“回回”一词最早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南宋彭人雅《黑鞑事略》中出现。至宋代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发展,且商贸多以香药为主,由于中阿商贸的不断发展,大批阿拉伯人也随之进入中国,从而使得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得以存在和发展,使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中出现了穆斯林居民区,他们有自己的社会组织“蕃坊”,贸易区“蕃市”,自己的学校“蕃学”,建立礼拜场所清真寺,在广大汉族的人群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
清代同治之前,陕甘地区回民占比颇高。由于当时清朝并未精确记录回民的具体人口数,我们只能从部分历史资料中大致推算。那么在同治之前,陕西和甘肃的回民人口究竟各有多少呢?一、清代甘肃回民峰值人口数早在乾隆时期,甘肃回汉杂居的现象已经很普遍,尤其是在河州和循化等地。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根据民族学的观点,回族的最终形成于元末,陕西又是中国形成回族最早的省份之一,而清时期西安又是当时回族主要的聚居区。回族人民在这里生息,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早在唐代,史籍中就有关于西域穆斯林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东来贸易的记录。
回族民族起源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直接相关的,没有阿拉伯帝国,自然也不会在中国有什么回族。通常意义上说,伊斯兰教对世界其它地方的征服,让伊斯兰教快速的传播,也正因为阿拉伯帝国处于整个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让阿拉伯帝国获得了极多的实惠。
因为北广济街未经过城市改造,基本保存了西安老街坊的原貌。这里是回民聚居区,也称“回坊”。“坊”这个字应该来源于唐朝,唐长安城如棋盘状划分有100多个“坊”,一个坊相当于一个居民社区,四周围有坊墙,开有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