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比乡村大,比城市小。近来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的“县城文学”风格,常因往往描述陈旧、灰暗的场景而引起争议:反对者称这是对县城的刻板印象和滥俗表现,支持者认为表象的背后代表了县城的某种普遍性和共通性。而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县城的形象随着时代的不同也变化明显。
色调是灰色的,建筑是破旧的,姑娘是青春的,但表情是忧郁的,这么一个场景,配上“走不出,看不破……”这让小镇青年们,在经历困窘的适应过程时,不得不承担着双重焦虑——就像是曾在网络上引起讨论的“小镇做题家”,教育社会学学者谢爱磊提到,跨入城市的小镇做题家与城市籍学生所经历的是两种意义上的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分裂并非完全是物理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生活上。
最近,“县城文学”在网络上迅速崛起,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网络上甚至出现套路化的拍摄教程供他人模仿学习。这种摄影风格以灰暗色调、破旧建筑、压抑表情等元素为特征,配上“走不出,看不破……”的背景音乐,呈现出一种对县城生活的忧愁和无奈。
潮新闻 记者 林婧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县城,现代开放又拥挤狭小,是一座充满复杂和矛盾的围城。有人心向往之,有人避而远之。近日,伴着低沉的歌声,一组以县城、小镇为背景,以泛黄的怀旧风格取胜的人像写真或街头摄影迅速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县城文学”成为今年五月的热议话题。
在文学里,“没有县城,万万不能”,如今这股“县城文学热”弥漫社交平台和影视作品,从“鹤岗化”的房子包围北上广深,到《春色寄情人》《微暗之火》《走走停停》里的小镇青年当上主角,县城缘何成了当下年轻人的“精神故乡”?
□柳嘉慧 (西南科技大学)近日,一股名为“县城文学”的摄影潮流在抖音平台上悄然兴起,吸引了大量网友的眼球。这些“县城文学”风格的摄影作品,大多以毛不易的《一路山程》为背景音乐,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凌乱狭窄的街道”“废弃的居民楼”“生锈的铁窗”“木讷的表情”等各种要素来进行构图。
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2024,你的精神状态美丽吗?经历去年的发疯恐吓搞玄学,今年我们开始治愈、逃离、往回看。年初热播的《繁花》勾勒出上世纪90年代的黄金岁月,人们涌去“尔滨”,逃回县城,享受便宜大碗的物价和好久未见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