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像有些人说话声音特别小,或者干脆都不愿多说话,整天有气无力的,不想动弹,喜欢睡觉,这是肺气虚;还有些人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不消化,容易腹胀腹泻,大便不成形,而且口淡无味,面色看起来也比较萎黄,这是脾气虚。
其实这种情况分两种,第一就是补的太过了,就跟新手下厨做饭掌握不了火候一样,一不小心菜就糊了,对于这种情况,得采取温补慢补的方法,不能一上来就用熟地、肉桂、干姜之类猛补的药,可以换成党参、黄芪、白术之类平和的药。
在中医养生调理的这套理论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则:“补气要先理气,补血要先活血,滋阴要先祛湿”。你要是光吃一大堆补气的药,比如黄芪、党参,虽然能补上气的不足,但气要是走不动,新补的气也到不了全身,容易在身体里堵住。
若是气血瘀滞,阳气不足了,就像这位患者的情况,脸色苍白,精神状态也很差,很是疲惫,打不起精神,走路都没什么活力,还伴有身体的乏力,又很怕冷,畏寒,腰部和膝部的酸软无力,有时候还头晕目眩的,胸部憋闷感,呼吸费力,晚上还睡不好等。
比如下面的这个舌苔,肝区隆起是肝气郁结,是气不顺,舌苔厚腻是痰浊,痰浊与气滞把身体全堵满了,怎么补得进去?不信你试试,一吃黄芪就上火,一吃人参可以就呕吐,还是老老实实地健脾祛湿理气,把舌苔“理薄”了再补吧。需要补气其实是因为气虚,为什么还要理呢?是为了气能顺利地补进去。
我们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张锡纯使用生麦芽的医案,也详细分析了生麦芽到底有什么功效。一妇人,年纪三十多岁,张锡纯描述其“气分素弱”,平时这个人就是一直是气虚的体质,气不是很足的状态,那么如果当这种人因为肝气郁结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体内气机运行不畅,这时候我们不能强行用一些疏肝理气行气之药,这样的话会更加伤害人体的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