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静姝)新京报记者获悉,3月26日上午,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召开涉预付式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新闻通报会,介绍该院涉预付式服务合同纠纷的案件审理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在一起案例中,消费者对美容公司合规性产生质疑要求解除合同,对方以“变更了法定代表人”为由拒绝。
3月14日,在“315”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涉预付式消费典型案例,涉及健身房、美容院、培训机构等预付卡纠纷。九派新闻注意到,在一起消费纠纷中,最高法明确表示经营者不提供证据证明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价款的,人民法院可根据消费者主张结合案情作出认定。
办卡容易退卡难,不少爱美人士在美容机构推销下办理预付卡,通过预先充值一定金额的方式得到优惠和免排队等服务。预付费也逐渐成为最常见的经营模式,然而,部分商家制定霸王条款、设定使用条件甚至卷钱跑路,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引发了不少纠纷。
近年来,在美容、健身、教育培训等服务行业,由消费者预先缴费,后由经营者提供延后服务的消费模式日益普遍,该种消费模式被称为预付式消费。预付式消费不仅受到服务机构经营者的推崇,而且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由此产生的纠纷也接踵而至。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黄乔 实习生 马厚雪3月13日,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巴南区人民法院集中发布了一批涉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揭露消费套路,警示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同时呼吁消费者增强防范意识、依法理性维权。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6日电(吴平华)小木(化名)近几年来先后在一养生馆花费数十万元做美容和养身,后相继出现严重过敏、晕厥、毛发脱落、体重下降等症状。认为自己被欺骗了的小木,近日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她只得将对方推上被告席。
美容美发、美甲美睫、私教健身等服务业中,办卡、储值、赠次数等营销方式屡见不鲜,预付式消费场景逐渐增多。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消费者预付式消费规定了具体保护措施。
本报记者 广辉预付式消费也称提前消费,是一种“先付费、后兑现”的消费模式,即消费者提前向商家交付一定额度的费用,之后可以按约定享受服务或者购买商品。但现实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消费者一旦面临商家停业、改变服务内容、变更场所等情况,权益如何保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