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
202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动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担当,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是坚定如一的。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共79万字,出现“人民”字眼近2800次,充分体现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彰显了这一伟大科学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我们进一步深切体会到,这一重要论述承继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扎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深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取得的思想结晶,闪耀着真理光芒、充满着历史智慧、饱含着文化底蕴,是我们党关于人民至上理论与实践集大成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位列第一。要“坚持人民至上”,首先要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才能提高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实践中继续推进理论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人社工作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人社干部能力作风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规定事物发展趋势方向,外因影响制约事物演化方向。
他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