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宗庙制度的变迁,大体上遵循一定的原则,虽然每朝每代都有所改变,但到清朝时终于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自太祖努尔哈赤以下,遍地都是百世不祧之君。盛京太庙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十一,皇太极祭告天地,建国大清,改元崇德,大清王朝正式成立,清朝太庙也开始正式营业。
今天我们要讲关于“祖宗祭祀”的问题,也就是讨论“祖宗”这个概念的由来。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呢,因为只有了解“祖宗”一词的意思,才能了解我们文化的根,知道宗族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和“战争”。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清朝的宗庙制度,那是相当任性,一般的王朝只有太祖、太宗皇帝是“百世不祧”之庙,但清朝就很有个性,直接将天子九庙改成十七庙,自努尔哈赤往下,所有皇帝都是“百世不祧”,虽然直到大清灭亡,太庙里面还空着六个位置,但可以想见的是,即便将来十七庙都满了,还是可以继续扩建
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20岁以上死亡者书“卒”或“早卒”。【螟蛉子】养子【流寓】寄居他乡。【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配】元配。初娶的妻子,也称“嫡妻”。继配。元配亡故后,继娶之妻。【嫡、庶】“嫡”与“庶”相对,“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庶”指妾,又称副室、偏房。【守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在丈夫死后,立志不嫁,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
郭麒麟、宋轶主演的《赘婿》网上正热。有个情节挺有意思:女婿上门,久不见“动静”,于是乎丈母娘坐不住了。她广泛发动群众,让“太太圈”里的闺蜜们为她出谋划策,最后商定,送“虎虎酒”给小夫妻,助力他们早生子女!可见,在“传宗接代”这个大命题上,上一辈人都蛮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