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后,总参军务部队副部长李平被调到了军衔办公室,开始负责军衔制的具体筹划、军装制式、肩章的设计。解放军的授衔吸取了苏联授衔的经验,设置了“大元帅”军衔。作为军队中的最高统帅,毛主席授大元帅军衔当之无愧,但是毛主席却并没有接受这一授衔。
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区别到底在哪?待遇又有何不同?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也着手推行军衔制度。经过一系列充分的准备,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军衔授予典礼,此次授衔的除了毛主席,还有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0余名少将。
1952年,我军顺利完成了评级工作,总干部部开始讨论军衔的等级设置。在那个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年代,军衔制度也不例外,根据苏联的一些经验,设计出了几套方案,除个别军衔外,基本与苏联军衔一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大元帅军衔,这在苏联军衔体系中等级最高,获得者是斯大林。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1955年,解放军首次施行军衔制,经过半年之久的谨慎评判,于当年9月正式揭晓结果,其中最为瞩目的自然是十大元帅。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予军衔等级设置上,我军曾参照苏联等国的做法,专门设立了“大元帅”这一军衔。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了军官军衔为4等14级,其中,第一等为元帅,下分两个级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以立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为了不被引起误会,毛主席表示:“我这个人向来喜欢站在群众中讲话,如果让我穿上这身大元帅的制服的话,我会绝对这身一种束缚,死死的捆绑住了自己,不仅活动不方便,而且对我个人来说也不接地气,在我看来,凭军衔还是算了吧,现在的地方同志不评也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