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苏州博物馆 “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揭牌,已有400余年历史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被种进西浦校园,寓意苏州文脉的传承。苏州博物馆作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积极响应贯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文化进校园”的理念,与西浦多年来长期开展各类讲座与志愿者活动。
11月8日上午,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徵明手植紫藤种子”线上线下同步开售。因为产量有限,每年这个时候,线下商店排着长队,线上店铺比拼手速。“今天线上线下基本都是秒空。”工作人员说。一颗小小种子,竟有如此魅力?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杨佳能 寇博 记者 徐晓安)400年余前,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在拙政园为其好友王献臣手植了一株紫藤;400余年后,85岁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了苏州博物馆,在新馆嫁接了一棵文衡山先生手植藤。
人间四月天,忠王府内“蒙茸一架自成林”的文氏紫藤已然成为姑苏城里草本界的“顶流”。明朝嘉靖十二年,文徵明为老友王献臣绘制了一幅《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就是后来那座“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的拙政园蓝本。
龙年春晚一首《上春山》唱得人“春心”荡漾早春三月春的步伐已经走近盼望着、盼望着古城即将迎来肆意浪漫的春!处处是风景!处处是繁花!百虫惊醒,万物生长,大地初现绿意,春天的气息逐渐浓厚。暖阳倾洒,微风和煦,姑苏城的“鲜花盛会”即将开幕。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以其古朴美丽的景致、精巧典雅的布局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江南之梦昨晚央视古建探访类节目《传世古建》走入苏州拙政园用近23分钟的时间带领大家在园林的诗意幽境里领略中国古建摹画自然的巧夺天工从2500年前的吴王古城,到今天繁华的现代都市,苏州自古以来就
■ 杨江波“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庭前树尽手中栽,先后花分几番开”“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我国古人有在春天植树栽花的传统,他们或精挑植株装点堂前屋后,营造隐逸清雅、落英缤纷的居住环境,或在荒山古道上密植短松、新柳,为路人撑起一片阴凉。
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植树的故事被传为美谈。江苏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许多名人寄情于林、铭志于树,植了很多树,遍布大江南北、淮水两岸,树种有银杏、国槐、圆柏、紫藤等,名人手植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驻足观瞻、俯仰深思,宿迁的项王手植槐伴随着古老美丽的传说已度过了2200多个春秋。
■ 杨江波《诗经》中有“绵绵葛藟(lěi),在河之浒”“南有樛木,葛藟累之”的描述,其中的“藟”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藤。藤是自然界中的一类古老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百姓用之编制器具,文人墨客以之吟诗作画,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藤文化。
“哇!这里的紫藤花开了!”“书本里的紫藤萝瀑布原来长这样~”这两天霸占朋友圈的花花是什么?不要问,一定是它紫藤花!邂逅“文藤”秘境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位于苏州博物馆忠王府一角,距今已近500年的文徵明手植紫藤正在悄然盛放。温柔绽放的紫藤,蒙茸一架自成林,已经成为苏城的“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