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假水”的玩具,似水又不是水,被称为“解压神器”,广受低年级学生的追捧。外形酷似缩小版的饮料瓶,但是这水不能喝,有风险。据取样检测数据显示,“假水”含有超过欧盟玩具安全限值的硼元素,最多的大概超标了6倍多。
当下,食品安全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硼砂作为一种非法食品添加剂,也慢慢进入大家的视野。央视曾报道这样一起新闻,广西南宁的执法人员在对猪肉摊点突击检查时发现,现场的3个摊点销售的猪肉硼砂检测全部呈阳性。那么,哪些食物成为硼砂重灾区,又该如何识别呢?
食品安全的警钟时常响起,315晚会被披露的问题也只是冰山一角,还有不知多少不为人知的食品安全隐患就潜在在日常民生之中。这是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在追求速度和效益的今天,一些食品的生产周期被极度压缩,而一些不法商家为了利益,不惜在食物中添加有害的化学物质。
受访专家: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陈舜胜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单祺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有媒体以《海产品加工厂的“狠活”:硼砂泡出黄金鲍,海参边煮边上色》为题,报道了大连一家海产品加工企业使用违禁添加剂硼砂,浸泡黄金鲍、鲍片等海产品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