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能工巧匠鲁班发明创造一系列实用工具造福后世,成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两千多年后,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网络安全、3D打印、轨道交通……这些新技术借由鲁班工坊国际教育项目,从中国出海,跨越重洋,落地非洲,助力当地职业教育和工业发展。
原标题:中国故事共创会|从学习到创新 鲁班工坊助力非洲“洋弟子”拥有更多职业选择中国日报网9月3日电(记者 潘一侨 于涵) 鲁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能工巧匠。如今,鲁班工坊正在帮助埃塞俄比亚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11月22日,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闭幕式上,举办了2024年世界职业教育大奖(以下简称“大奖”)颁奖仪式。埃及高教科研部部长技术教育顾问、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艾因夏姆斯大学鲁班工坊项目负责人艾哈迈德·埃尔萨巴赫教授荣获提名奖。
来源:经济日报“既惠及当地,又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对中国表示了惊人的感激”……近来,不少国际媒体积极评价鲁班工坊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所作出的贡献。这是鲁班工坊出海获好评的缩影。以“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思路设计建设的鲁班工坊,是近年来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的一张“中国名片”。
过去几年,一个个以中国古代杰出工匠鲁班命名的“鲁班工坊”,镶嵌在中国与世界同向同行的足印上。鲁班工坊,主要是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的技术技能人才,很多人把它叫做“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9月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迎来了30多位来自泰国的学生。
新华社天津11月22日电(记者尹思源、张宇琪)正在天津举办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鲁班工坊”无疑是各国各地区与会嘉宾关注的高频词汇之一。在会展区域,来自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的学生阿萨德在展位上介绍了他在鲁班工坊学习的智慧物流课程项目。
新华社基加利4月24日电通讯|“为未来,培养更强竞争力”——探访卢旺达“鲁班工坊”新华社记者吉莉日前,30名卢旺达学生登上前往中国的航班,开始为期一年的职业技能求学之旅。这些学生来自电子商务和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
8月2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刘俊峰介绍,2021年以来,中方已在非洲打造出不少“叫得响、效果好”的援助项目。其中,有四个品牌已在非洲扎根落地,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得到了非洲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评。一是杂交水稻这个品牌。
参考消息网10月27日报道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10月19日刊登题为《中国正在全世界培训工程人员》的报道,报道编译如下: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一项内容悄无声息地取得了成功。自2016年以来,中国在20多个国家建立了逾20所职业学院,这些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新华社塔那那利佛2月19日电 通讯|“鲁班工坊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鲁班工坊助力马达加斯加工业化发展新华社记者凌馨 贺启明在中铁十八局集团位于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南郊的修配服务中心内,21岁的南希站在电脑屏幕前,娴熟地操作着眼前的四轮定位仪,对车辆进行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