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大提琴家Luka Šulić,是当今红透半边天的男子大提琴二重奏团体2CELLOS 的成员。长达七年马不停蹄的二重奏录音与巡回演出之后,Luka回归古典初心,推出他的首张个人录音。
顺便在这里我要稍微吐槽一段,就那不学无术的嗨哥对于这首曲子也算是比较熟悉,只不过他听到这首曲子的地方并非是音乐厅,而是日本ACG作品《冰菓》之中。在这里稍微扯一些题外话,《冰菓》这部动画可以说是一部十分慢热但却引人入胜的作品,而从这一点来说动画制作方在作品中的一些部分引用巴赫的《G大调第一大提琴组曲》真的可以说是非常合适的——在和日常但却精美的画面的融合中这首曲子真的会让观众的体会到心灵的平静,从而更加投入到剧情之中。
著名的巴赫小无 - “六首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Bach Sonatas & Partitas BWV 1001-1006全名“六首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
◎ 皮全红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巴赫,其伟大作品《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被称作是大提琴的“旧约圣经”,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技巧的难度和接受的广度使它成为大提琴演奏家技术与修养的试金石。
“巴赫一生写了1000多首作品,你知道是为什么吗?”2月13日下午,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一场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家与特邀钢琴演奏嘉宾葛灏共同演绎的巴赫专场音乐会让市民一饱耳福。作曲博士、音乐作家田艺苗担任特邀导赏嘉宾,娓娓道来的介绍和恰到好处的提问,让现场始终保持着活跃气氛。
RCA出品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历史录音这是杰诺斯·斯塔克1992年演绎的名版。斯塔克之前已经四次灌录巴赫的这一惊世巨作,这次更在70岁高龄之际,第五次灌录这套曲目。他认为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让他更接近这套乐曲的真理。
【走进古典音乐世界】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拉赫玛尼诺夫、柴科夫斯基、威尔第、西贝柳斯……这些音乐家的名字,或者大家都听说过,在这里,我们借由RCA出品的一套以时代发展编撰的100张唱片分别介绍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当你想了解他们的音乐作品,想走
在这场令人刻骨铭心的疫情中,他们,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他们身穿白衣,心有锦缎;他们生而平凡,却为我们负重前行。昨日,马友友上传了一段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三号萨拉班德特别录制的视频,并把这段演奏献给了全世界所有的医护人员。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国际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德累斯顿音乐节总监、莫里茨堡音乐节艺术总监扬·沃格勒将于3月12日登台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为观众呈现巴赫的全套《大提琴无伴奏组曲》,长达三小时的演出被业界称为“马拉松”式音乐会。
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 高凯)国际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德累斯顿音乐节总监、莫里茨堡音乐节艺术总监扬·沃格勒日前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为观众呈现了巴洛克音乐巨匠巴赫的全套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整场音乐会长达三小时,被业界誉为“马拉松”式音乐会。
创作于1717年至1723年间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是巴赫的作品中较为“年轻”的一部,直至其问世一百多年后,人们才逐渐认识这部伟大的作品;它也是巴赫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G大调第1号组曲中前奏曲的旋律是那么地让人感到亲切与熟悉;
三月的北京,正是初春乍暖还寒时,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内却涌动着音乐的热浪。3月12日晚,国际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德累斯顿音乐节总监、莫里茨堡音乐节艺术总监扬·沃格勒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为观众呈现了巴洛克音乐巨匠巴赫的全套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