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化育民意,使“统一”成为中国人历两千年而不变的认同。在那个四方攸同的时代里,人们在山河湖海间努力经营一生,慢慢垒就矗立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今晚19:30首播,一起跟随考古学家的脚步,走进秦汉一统的大时代。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 郭楠12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SMG倾力打造、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和百视TV联合出品,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支持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首播。
当前,纪录片的国家相册价值已深入人心,纪录片为国家和民族留存影像档案,不仅要记录当下可感可触的社会现实,亦需反映渐行渐远的历史世界。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炎黄子孙的生存方式、精神信仰、审美意识、仪轨制度等从何而来、何以如是?
纪录片分《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王朝讲起,进而溯源至旧、新石器时代之交,见证中华大地的先民走向农业定居,组成家庭和社会,建立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直至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交出了一份宏大、深邃又生动的时代文化答卷。
《何以中国》里,胡歌饰演悬泉置啬夫弘。片方供图当你游览一座博物馆,翻开历史书时,你会被怎样的时刻戳中?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人,他们于这世间留下过的鲜活痕迹,会给千年后的我们带来莫名的触动。他们曾经存在,他们构成了历史长河。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听雨中国何以成为中国?这是一个由来已久、引人深思的问题。正在热播的纪录片《何以中国》给出了别开生面的回应。与传统的考古类纪录片不同,《何以中国》没有对白、没有访谈,而是以旁白和无台词的专业表演带观众重返“历史现场”,聆听蹈海踏浪而来的文明记忆。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12月11日,记者从殷墟博物馆获悉,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已于12月9日正式在东方卫视开播。其中的《殷商》篇章将讲述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历史故事,殷墟博物馆还被授予相关版权,可以在馆内播放相关影像内容。
■唐俊当前,纪录片的国家相册价值已深入人心。纪录片为国家和民族留存影像档案,不仅是记录当下可感可触的社会现实,亦需反映渐行渐远的历史世界。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炎黄子孙的生存方式、精神信仰、审美意识、仪轨制度等从何而来、何以如是?
中华文明拥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说得清夏商周秦汉,道得明唐宋元明清,却很难讲述三皇五帝和他们筚路蓝缕创造中华文明的故事。正在东方卫视热播的纪录片《何以中国》,要如何用中国百年考古的丰硕成果,向观众解答何以中国的来龙去脉?
日前开播的8集巨制纪录片《何以中国》,在第一集《秦汉》的开头,便呈现了湖北云梦睡虎地遗址的考古成果:4号墓出土的一支木牍,上面的文字是远在淮河边与楚国军队作战的两名秦国士兵所写,给在安陆(今云梦)亲人报平安,同时表达对官府军功授爵文书的关注和对妻女的思念。
李 晨【内容提要】历史题材纪录片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纪录片《何以中国》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新华社上海12月29日电(记者许晓青 王晶晶)以近百名考古学家为后盾,规模上千人的摄制团队,历时3年、累计行程4万多公里,抵达国内230多处遗址、博物馆、考古现场等,为观众呈现一场中华文明考古“盛宴”——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