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3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鹤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8月21日,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大足石刻闭幕,海内外石窟寺保护领域近百名专家学者聚焦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石窟寺保护,发布众多研究成果。
9月26日至28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举办。新黄河记者发现,位于尼山讲堂一楼的中医药体验馆是本届论坛期间最热闹的打卡地,体验馆“开张”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据悉,本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作为平行论坛再次亮相。
铜川市药王山摩崖造像亦叫“药王山石窟”,位于铜川市药王山显化台太玄洞东500米处南崖半山腰上。由北朝经唐宋至明,历时1200余年,崖面上共有29龛,大小佛造像现存45尊。造像有浮雕、圆雕,大者高达丈余,小者矮不盈尺。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鲜明,尊尊精品,保存完好,为国之瑰宝。
作者:窦永锋古代石刻文献为考察区域文化的发展过程、形成状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撑,具有地方历史文献整理与文化建设的多重价值。关山千峰竞奇,绵延百里,是陕、甘两省的地域分水岭,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体系,都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民族社会的历史积淀。这些文化体系中,包括了各个时期人文、习俗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文化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中华文化的根基有许多方面,有历史和传承、精神和环境,多样严密的宗法结构等。
方寸间的碑刻,藏典籍、承历史、存文脉。8月19日下午,“陕图存真”互动讲座将在高新馆区再次开讲。届时,著名石刻代表性传承人景一泉老师将分享他对石刻与传拓技艺的独特理解以及技艺的传承之道,陕图历史文献部老师现场演示碑刻传拓技艺,读者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还可沉浸式体验碑刻传拓之美,感受非遗魅力。
中新社杭州12月29日电 题:石刻佛经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专访德国汉学家、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雷德侯作者 郭其钰摩崖刻经,是在天然崖石上镌刻佛教经文、图像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不仅是研究早期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亦拥有重要一席。
来源:中国新闻社 中新社桂林10月29日电 题:如何从桂林石刻中读懂中国文化?——专访桂海碑林博物馆馆长吴文燕作者周利朔 蒋丰慧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延续于元,繁荣于明清。无数文人墨客、士大夫来到桂林,登山临水,把转瞬即逝的灵感刻入山石,阐释中国山水文化。
从安岳县城出发,驱车沿卧佛大道前行,半小时后就来到卧佛院,这里有一尊世界上最长的左侧卧佛造像,身长23米。74岁的文管员吴忠富听村里老人讲,没通路前到卧佛院只有水路,下船后穿过重重庙宇才能见到卧佛真容。元朝末年,庙宇被毁。十二三岁时,吴忠富经常和村里其他小孩到洞窟里来乘凉。